改革创新 打造生态文明建设样本

2019年01月08日 09:20青海日报

中国园林网1月8日消息:冬日的三江源寒风阵阵、天蓝水清。在黄河源头的野马岭滩上,500多只藏野驴时而觅食,时而驰骋。草食充足、环境安全,藏野驴早已把野马岭当成家园了。

藏野驴种群活动的迹象,被悬挂在塔顶上的青海“生态之窗”视频系统一一记录下了。此次青海生态之窗实时观测点位的藏野驴种群实时观测数量较以往大幅增长,这与玛多县野马岭区域湿地草地面积增加、野生动物保护力度加大及栖息地环境改善有密切关系。

三江源地区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珍稀野生物种众多。如今,珍稀野生动物种群活动频频亮相,正是三江源国家公园坚持改革创新,生态持续向好的缩影。

找准难点 创新改革初见成效

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是我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范围包括长江源、黄河源、澜沧江源3个园区,总面积为12.31万平方公里,占三江源面积的31.16%。

“三江源国家公园辐射范围广、面积大,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少有。在如此广袤的生态保护区域,实施“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生态保护管理体制尚属首次。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借鉴,没有成熟的经验可照搬,探索的艰辛和挑战不言而喻。”省发改委副主任、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局长李晓南说,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逐渐打破了原先交叉重叠、多头管理、碎片化的自然资源管理和生态保护格局,代之的是科学定位、整体保护、国家主导、共同参与的新模式。

玛多,素有“千湖之县”的美誉,有鄂陵湖、扎陵湖等水资源。利用三江源国家公园试点建设的大好时机,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率先实现大部制改革。玛多县将原有的国土、环保、水利以及森林公安等部门一体纳入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管委会,统一下设为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管理局,从而改变了过去的“九龙治水”,实现黄河源园区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与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职能“两个统一行使”的基本目标。

“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主要目标之一是打破过去‘九龙治水’、多头管理的生态保护局面,建立更科学、有效的全新生态保护体制。”李晓南说,园区通过尝试精简、探索整合原有生态相关部门建立大部制管理机构,统一行使生态保护职能。该试点将园区划分为长江源、黄河源、澜沧江源3个园区,分别组建保护力量,依照各园区生态系统特点实施有针对性的保护。与此同时,各园区又进一步细化为大小不等的网格,实施精准生态治理、利用,过去“一刀切”式的生态保护模式正逐步改变。

“通过这些举措的实施,努力将三江源打造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样本’。”李晓南说,截至目前,公园各项体制改革工作已得到有效推进落实,力争于2020年前后建成国家公园。

生态优先 开创生态文明保护先河

试点工作既是生态报国的历史责任,也是绿色发展的现实机遇。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以来,省委省政府将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列为“天字号”改革工程来抓,以试点带动全省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先后实施原创性改革100多项,走出了一条富有青海特色的国家公园体制探索之路。

2018年,经玉树市三江源生态法庭、玛多县人民法院依法审理,三江源国家公园森林公安局依法破获的两起非法盗猎案得到判决,以李某某、齐某某为首的犯罪团伙共10名犯罪嫌疑人分获有期徒刑6个月至两年不等,罚金3000元至30000元不等,依法没收枪支、汽车等作案工具,此举严厉打击了三江源地区破坏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

不得不说,三江源生态法庭在健全政策制度和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加强生态环境监管,加大执法监督力度,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严厉惩治,充分发挥司法途径在保护生态环境中的作用,为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有益探索。

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以来,创新举措不止于此。按照山水林草湖一体化管理保护的原则,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对国家公园范围内的自然保护区、国际和国家重要湿地、重要饮用水源地保护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自然遗产提名地等各类保护地进行功能重组、优化组合,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增强园区各功能分区之间的整体性、联通性、协调性。

成立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咨询专家组,与航天科技集团、中科院等科研院所及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三江源天地一体化生态监测等一批科研项目启动实施,科技支撑全面增强。

2018年9月,首个国家公园研究院——中国科学院三江源国家公园研究院揭牌成立。该研究院计划最终建立完整的生态监测评估预警体系,建成大数据云计算技术支撑下的科研、科普展示平台,补齐人才和科技短板,为三江源国家公园步入发展建设阶段的各项后续工作提供智力支持。

通过这一系列创新举措,我省努力将三江源打造为我国生态文明的绿色样本。截至目前,公园各项生态体制改革工作已得到有效推进落实,力争于2020年正式建成三江源国家公园。

坚持改革创新,深化科技应用,不断提高治理科学化、精准化、高效化水平,日渐成为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共识。

探路前行 打造生态脱贫新路

数九寒天,海拔四千多米的长江源园区寒风刺骨。在队长文校的带领下,三江源国家公园长江源园区曲麻莱管理处管护队队员骑着摩托车巡护草原。文校胳膊上戴着印有“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管护员”字样的红色袖章,他说,每天巡护草原是必须的一件事,辛苦自不必说,但保护草原是每个生态管护员应尽的责任。

目前,三江源国家公园有17211名生态管护员持证上岗。一个个乡镇管护站、村级管护队和管护小分队,构建起远距离“点成线、网成面”的管护体系。省发改委副主任、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局长李晓南说,为增强牧民的生态管护与致富能力,在试点政策制定上将生态保护与精准脱贫相结合,与牧民群众充分参与、增收致富、转岗就业、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相结合,充分调动牧民群众保护生态的积极性,积极参与国家公园建设。

从2016年开始,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创新设置了生态管护员公益性岗位,培训上岗后按月发放报酬,年终考核,实行动态管理。截至目前,一万多名生态管护员中,一半以上是当地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牧民正逐渐由草原利用者转变为生态保护者与红利共享者。

推荐阅读:

青海: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按下“快进键”

青海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发展研讨会在西宁召开

生态文明建设的 “青海声音”更加铿锵

青海果洛:扎扎实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