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文旅融合奏响发展新“乐章

2019年02月21日 10:04青海日报

中国园林网2月21日消息:看地理区位,这处天水相接的湛蓝色水域,如镶嵌在青海大地上的一颗深蓝色宝石,与远处的雪山和近处的草原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粗犷又细腻的高原美卷;

看生态地位,这里是阻止西部荒漠化向东蔓延的天然屏障,也是青海湖裸鲤的生存家园和众多水鸟的栖息乐园,“水-鸟-鱼”和谐共生的生态美在这里得到了更好诠释;

看大美青海,这里是国家5A级和我省的王牌景区,来这里可以看山看湖,领略“风吹草低现牛羊”的壮美,也正是因为独特且原生态的高原风光魅力,这里成为了众多国内外游客在青旅游期间必将慕名前往的目的地之一。

站在青海发展的新起点,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旅游业成为了青海绿色崛起的坚定选择,青海旅游也一度打破了过去旅长游短的窘境,向着全域全季全时游进发,顺应文化与旅游融合之势,青海湖旅游又结出了一枚丰硕果实。

景在纸上、人在景中,作为“文化+旅游”的一项具体实践,2月14日冬韵在高原·独美青海湖第二届青海湖生态摄影展开展,涵盖生态、自然、人文等特色,通过摄影家的镜头跃然纸上,百幅精美作品为参观者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

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深入实施“一优两高”战略,牢固树立生态保护优先理念,始终把保护好青海湖生态环境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正确处理好生态保护和景区发展矛盾,当好生态守护神,转变思维定势,打好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两张牌。先后实施了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湿地保护与恢复建设工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能力建设、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一系列生态保护项目,实施了沙化土地治理、人工修复退化草地等湿地保护与恢复和科研监测工程。

目前,通过有效保护,青海湖湿地生态环境和野生动物栖息地环境得到有效改善,青海湖整体生态功能持续增强。2018年,草鹭和小滨鹬成为青海湖新记录鸟种,青海湖鸟种记录由上世纪90年代的189种增加到目前的225种,新增36种。青海湖水体面积为4516.23平方公里,与2017年同期相比扩大80.54平方公里,与历年(2001年—2017年)同期平均相比,扩大了174.27平方公里,达到18年来最大值。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青海湖裸鲤资源蕴藏量从2002年的2592吨增加到目前的8.8万吨,为保护初期的34倍。同时在2018年7月的普氏原羚监测过程中,共观测记录到的普氏原羚个体2793只,达到了历史最高值。

依托独特的生态旅游资源和保护区生态工程项目的实施,将高原生态旅游产品作为青海湖的特色旅游产品进行开发,注入生态文化元素,推出生态科考、生态科普和环境教育生态研学产品,积极构架能够全面展现青海湖生态环境特色的生态旅游产品体系,积极树立生态旅游景区新形象,推动青海湖旅游发展向着高质量迈进。实现了青海湖景区生态保护科研化、科研成果科普化、科普教育常态化、资源环境管理社区化的生态旅游管理目标。

近年来,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以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促进青海湖旅游提质增效、实现绿色发展。将生态、文化、旅游进行深度融合发展,以文化引领、节庆活动搭台、旅游唱戏为发展方向,积极挖掘青海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生态文化、品牌文化、体育健身文化和休闲文化,借助文化优势,进一步整合资源,以文化促旅游,把文化建设与生态保护和旅游发展紧密结合、相互借势、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始终坚持通过节庆活动,营造景区氛围,提升景区品味,着力打造“生态青海湖”“文化青海湖”“浪漫青海湖”品牌,集中释放青海湖品牌效应。

目前,已连续举办了青海湖祭海文化旅游季、青海湖运动旅游季等活动,每个活动中根据不同主题和内容设定了若干小项目,活动中贯穿和体现了生态文化、民俗文化和体育文化,成为了青海湖自主文化旅游品牌,有力提升了青海湖景区的美誉度和关注度。

利用青海湖绝佳的户外运动资源,将体育旅游与生态保护相结合,资源特色与品牌建设相结合,打造青海湖自有的体育文化旅游赛事品牌和生态旅游产品,相继推出文化、生态、旅游相融合的三大旅游季主题活动和系列旅游产品体系。积极培育并推出了祭海、摄影、徒步、观鸟、户外露营、婚纱拍摄、自驾和骑行等系列专题生态旅游产品,成功举办了“梦幻青海湖摄影大赛”“青海湖全国徒步大会”“青海湖超级越野跑”“青海湖自行车骑行嘉年华”“环湖4+2骑行挑战赛”“浪漫青海湖集体婚礼”等系列体育文化活动,传递爱护环境,低碳环保健康理念,彰显了生态文化内涵,丰富了生态旅游产品和项目,拓展和研究生态旅游的具体载体和形式,展现高原湖泊独具世界旅游品质的魅力,发挥青海湖景区在全域旅游中的核心吸引作用。到目前,通过各项文体旅融合活动的实施,营造了体育户外群体、摄影家、中小学生、生态环保志愿者等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参与到保护青海湖行列中来的良好氛围,使得青海湖景区的生态旅游品牌打造进程走在全省前列。

青海湖是青之海,在青之海360度的美景中领略青海大美,从我们眼之所及的美景到昔日那一个个动人心弦的故事,这里曾是西王母和周穆王瑶池相会的地方,是弘化公主远嫁吐谷浑王国和文成公主进藏和亲留下千古佳话的地方……

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在推动青海湖景区发展过程中进一步转变思路,注重挖掘历史、民族及生态文化资源的支撑作用,进而推动景区文化品位不断提升,让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 “乐章”更美妙。

到目前,在出版环湖民间口头文学《青海湖民间故事》、出版发行《青海湖·天鹅湖》《美丽青海湖》专题形象宣传片的基础上,吸引唐卡、堆绣、藏绣等十余种非遗产品,进行展示销售,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景区。组建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青海湖艺术团,并根据打造精品剧目的要求,编排了丰富的民族歌舞节目,在景区定时免费演出。让游客感受以青海湖为代表的大美青海的民俗文化和地域特色。打造了《圣洁青海湖》祭海剧目,结合文成公主进藏等文化资源展现,把古老的祭海文化直观地呈现给游客,更好地突出了参与性与互动性,并实现了常态化演出,丰富了游客体验度,满足了游客了解地域文化的需求,展现了青海湖景区丰富的历史和民俗文化,推动了景区文化品牌建设。

同时不断加大青海湖景区文创旅游商品的研发力度,率先在全国范围内征集产生了以青海湖水域轮廓为原型的卡通形象“蓝嘟嘟”。作为青海湖吉祥物,发挥了青海湖景区生态环保、文明旅游形象宣传大使的作用,把美丽青海湖的生态旅游品牌传播到更远的地方。“蓝嘟嘟”让青海湖景区有了创新的宣传载体,在提升景区关注度、展现景区文化内涵、丰富景区旅游商品等方面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使青海湖景区成为继长白山、凤凰古城、北京故宫(微博)等知名景区之后为数不多拥有吉祥物的景区之一。在2018大美青海旅游商品大赛中,青海湖吉祥物“蓝嘟嘟”系列旅游纪念品共推出的13种旅游衍生纪念品,集中展示了青海湖景区文创类旅游纪念品研发和推广工作取得的实效,在青海省内的350余件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并获得2018年青海省旅游商品大赛银奖。“蓝嘟嘟”吉祥物积极融入到生态保护和精神文明的宣传之中,9副手绘“蓝嘟嘟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插画登上团中央微博,点击量过百万,受到大家认可。

在湛蓝的湖面上,一处红色建筑尤为显眼,这就是上世纪60年代建立在青海湖的中国鱼雷发射试验基地旧址。据有关史料记载,该基地是1966年初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某部修建,因距离西宁151公里,又被称为“151”基地,对外称“山鹰机械厂”。

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优势,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加大对红色旅游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利用,维修了中国鱼雷实验基地观测台,保留了上世纪60年代军工企业的历史风貌,并将二郎剑鱼雷发射平台作为我国第一代鱼雷发射试验展示馆进行改造利用并向游客开放,让游客在欣赏青海湖山水自然美景的同时,了解青海湖为我国海防力量的壮大所做的贡献,了解那一段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光辉岁月和精神丰碑,增强了每一位游客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在丰富景区旅游产品、发挥景区红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功能、提升景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在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过程中,为带动环湖周边群众参与到旅游发展当中来,享受景区发展成果,青海湖景区始终坚持通过景区旅游业发展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和群众增收致富,引导和规范乡村旅游,推动景地协同发展。通过多年的扶持发展,周边老百姓靠湖借湖发展乡村旅游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具有青海湖特色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已初步形成,目前青海湖景区注册的各类工商经营户达2000余户,从事餐饮的个体户达1000余家,宾馆住宿接待300多家,土特产和旅游工艺品经营户100余家,直接或间接从事旅游经营活动受益群众近2万人。环湖周边群众已从景区发展和乡村旅游发展中尝到了甜头,成为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受益者和支持者。

美好的蓝图是发展前行的最大动力,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旅游管理处处长陈德辉表示,今后,青海湖景区仍将按照国家和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要求,把特色小镇、旅游扶贫和美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旅游在改善民生中的重要作用,以助推全域旅游为抓手,以特色小镇和核心景区为依托,打造精品景区和特色旅游小镇,彰显地方文化特色,提升文化品位,促进景区转型升级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为打造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发挥支撑服务功能。

青青的山、蓝蓝的海,高天上流云映花开,将古与今之美与共,因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青海湖生态旅游再度扬帆驶向发展的“春天”……

推荐阅读:

焦作文旅市场迎来开门红

580.42亿,四川省文旅融合实现开门红

黑龙江省春节文旅大数据出炉:1200万游客花了146亿元

文旅新价值时代已经开启

(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