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农大菊花新品种选育及推广应用成果丰硕

2019年04月18日 09:32园林网柏斌

菊花是中国十大传统名花和世界四大切花之一,观赏与经济价值极高。但我国菊花主栽商业品种多为国外引进,自主知识产权品种匮乏及其配套栽培技术落后制约了我国菊花产业发展。为此,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陈发棣教授领衔的菊花课题组,经过20多年的积淀和不懈努力,建成的“中国菊花种质资源保存中心”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菊花基因库,通过优异新品种培育和新技术研发推广,攻克了种质资源保存困难、优异种质发掘不足、种质创新和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滞后的问题,为我国菊花品种更新和产业升级做出了重要贡献。

陈发棣教授在观察菊花

据该课题组房伟民教授介绍,目前建成的“中国菊花种质资源保存中心”收集保存菊花及其近缘种属植物种质资源5109份,其中野生种质资源316份,不同色系的莲座、芍药、管盘、松针等大花标准型的切花菊和单瓣、复瓣、托桂、蜂窝、莲座、风车(雀舌)等花型的小花多头型切花菊品种分别达110个和900余个,盆栽和地栽菊等品种资源2000余份,其中传统秋菊1600余个,盆栽、地被和造型等小菊品种400余个,食用、茶用、药用等品种50余个,菊属及其近缘种100余份。保存技术包括传统的田间保存种质5000余份,其中品种3200余份;利用课题组创建的菊花离体缓慢生长技术,保存重要核心材料1000余份。“离体缓慢生长保存方法不仅在5-10℃的低温环境能将种质保存时间拉长至12个月,有效解决田间保存种质易混杂、丢失和感病(毒)等难题,而且保存1万母株只需要10平方米,人工0.1个,成本不超过4000元;而田间保存1万母株则需要土地3亩,人工1个,成本3万元以上,而且易种源混杂。”房伟民说。

在此基础上,以杂交育种为主,加上远缘杂交育种、芽变与诱变育种、转基因育种等技术,培育出新品种300多个,其中育成包括率先育成的绿色、乒乓型和风车型等49个优质高抗新奇特菊花新品种在内的切花、盆栽和地被等系列菊花新品种66个。申请新品种权或鉴定品种50余个,其中‘金陵白凤’、‘金陵皇冠’、‘南农红枫’等48个品种获国家植物新品种授权。这些新品种育成突破了抗性和花色、花型、株型等性状的综合改良,为我国菊花品种更新和产业升级做出了重要贡献,优质高抗新奇特菊花新品种的推广应用,不仅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减少了农药使用,还能延长花期、拓展菊花的种植区域,推动了我国菊花品种更新和产业升级。

科研人员在进行菊花杂交育种

与此同时,课题组制定省级地方标准7项,发表论文199篇,其中SCI收录87篇;获省部级一等奖2项,“一种获得栽培菊花与近缘属间远缘杂种的方法”等28项发明专利和6项实用型专利获授权。针对菊花缺乏抗蚜、耐寒等优异种质资源的重大问题,建立了菊花近缘种质抗蚜虫、抗病(黑斑病、白锈病)、耐寒性、耐旱性等及品质等性评价技术体系,鉴定出菊花近缘种属抗蚜种质19份、耐寒种质16份及其它抗性种质43份。首次发现黄金艾蒿、细裂亚菊分别是菊花抗蚜、耐寒育种的最优种质;首创基于控制授粉、胚珠拯救和杂种多色基因组原位杂交鉴定的菊花属间抗性种质创制技术。通过高效遗传转化,实现了菊花抗蚜、耐寒等重要抗性的分子定向改良,开辟了菊花分子育种新途径,加快了育种进程。

为加速研发成果转化,课题组通过与政府和企业合作的方式,大力推广新品种和嫁接生产插穗的种苗生产技术、优质种苗脱毒技术及花期、品质控制标准化生产等新技术。目前,已在江苏南京、淮安、盐城及上海、浙江、贵州、安徽、海南等地建立了10余个生产示范、休闲旅游与专题展示基地,与上海虹华、云南丰岛、昆明虹之华等企业合作开展切花菊为主的新品种中试与推广。上海、云南、广东和福建、北京、河南、海南等地区,新品种分别占菊花生产量的70%和50%以上。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新增产值和利润约24.9亿元和11.1亿元,其中近三年利润约4.1亿元。

课题组研发人员在观察菊花

据了解,课题组在深耕菊花基础研究的同时,积极面向产业经济主战场,开展精准扶贫,激活农家庭院经济,帮助农村增收农民致富,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休闲旅游农业发展和精准扶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贵州省麻江县是南京农业大学的定点扶贫县,该县宣威镇卡乌药谷江村实施的菊花产业扶贫项目,种植的800多亩菊花园,当地农户家家户户分享景村联动的“红利”,菊花产业扶贫入选教育部精准扶贫的十大案例。

课题组创建的“菊花园”模式目前已在天津、深圳、浙江、青海等全国20多个省市推广复制,通过菊花为主题的休闲旅游基地建设,让“南农”品牌菊花园在全国的版图上竞相开放,为我国的美丽乡村建设、休闲旅游农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房伟民说:“南京农大湖熟菊花基地将传统的菊展与乡村休闲旅游结合,打造特有的‘菊花经济’模式,从2013年开始,每年有数10万游客前来赏菊,拉动了周边旅游、餐饮、零售、农副产品等行业,为老百姓创造了可观的收益,拉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陈发棣教授说:“过去的二十多年,我们以菊花产业问题为导向,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秉着基础研究与技术创新并驱的原则,团队成员齐心协力、攻坚克难,从新品种培育,新功能发掘,推广模式创新,一、二、三产深度融合方面着力做大做强菊花产业。”

推荐阅读:

南宁第三届青秀山菊花展开幕

时隔15年中国菊花展再度“花落”上海

河南内乡:菊花种植助脱贫

贫困山村培育菊花“被逼”意外成景区

(来源:园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