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扎实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作

2019年05月27日 09:27客家新闻网

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用途管制和生态修复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生态文明建设的宏观视野提出了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

2016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财政部、原国土资源部、原环境保护部关心支持下,我市与陕西黄土高原、京津冀水源涵养区、甘肃祁连山等一起,入围全国首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以钉钉子的精神继续做实做细做好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以此为契机,两年多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国家三部门的要求,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推动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作高质量实施。

为更好地弘扬绿色发展理念,推动我市建设全国首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各项工作的开展,本报今日起与赣州市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中心联合推出《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专刊,聚焦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前沿,总结提炼我市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的创新成果与经验,专刊半月一期,敬请读者关注。

5月的赣南,姹紫嫣红,万木葱茏。寻乌县文峰乡上甲村柯树塘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工程现场,远远望去,一排排油茶树舒展绿叶迎风摇摆,混合草长得郁郁葱葱,蜜蜂在花丛中采蜜……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但是,谁能想到,在几年前,这里还是一个寸草不生、满目疮痍的废弃稀土矿山——由于对稀土资源的过度开发,造成植被破坏、水质氨氮超标、水土流失严重、土地沙化等一系列问题,上甲村一度被人称为 “南方沙漠”。

上甲村的变化,得益于我市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的实施,也成了我市大力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的一个缩影。2016年12月,我国提出第一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赣州市进行了申报并获批,正式拉开了我市对山水林田湖草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的帷幕——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和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座谈会精神,我市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作坚持与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江西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生态鄱阳湖流域建设、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紧密结合;努力在体制、机制、修复模式及治理技术等方面创新突破,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努力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截至2019年3月底,我市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已开工项目51个,完工19个,累计完成投资113.87亿元。全市完成废弃稀土矿山环境综合治理34.1平方公里,矿山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完成水土流失治理1254.21平方公里,治理崩岗3291座(处),水土流失面积持续减少;完成低质低效林改造215.9万亩,森林覆盖率稳定在76%以上,森林质量和生态功能进一步提升;完成土地整治与土壤改良7.41万亩,沟坡丘壑土地得到有效整治。13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为98.07%,22个省考断面水质优良率为95%,县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100%。

短短两年多时间,废弃矿山重披绿装,污染河流已清澈见底,通过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与修复逐步脱贫致富的百姓,用他们的笑脸印证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科学规划 整体推进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自然中的山水林田湖草也是互为关联的生命共同体。实践证明,如果山体植被不保护好,水土保不住,遇到山洪或泥石流,山体下面的河道水体就是治理得再好也是白治了,整理好的耕地也随时有被毁掉的危险。因此,生态修复治理要进行“一盘棋”统筹推进。

那么,该如何把“种树的”“管水的”“护田的”等职能部门统筹起来,协同推进、形成合力?我市在规划布局及共治共管上下足功夫,彻底改变以往“管山不治水、治水不管山、种树不种草”的单一修复模式,探索出了一套系统治理、全局治理的试点工作经验。

在规划布局上,我市注重整体规划设计。对市内生态环境进行了整体勘测和设计,并根据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不同形态特点等,采取多种治理模式,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因势利导,形成系统的修复保护规划方案。

与此同时,我市还科学划定修复空间,将生态保护修复空间按流域进行片区划分为“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大片区,突出生态功能重要区域和生态脆弱敏感区域,合理确定需要优先保护修复的重点区域,做到既整体推进,又突出重点。

在此基础上,我市明确了合理布局的生态修复工程——从2017年起,用三年时间,实施流域水环境保护与整治、矿山环境修复、水土流失治理、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地整治与土壤改良五大生态建设工程,共62个项目,总投资198.93亿元。

为了更好推动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作,我市在组织领导与体制机制创新上找准着力点,努力促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生态修复试点工作局面——

构建“主要领导挂帅、专职机构协调、地方具体实施、专家技术支撑”的试点工作体系,形成了市政府主要领导抓总,分管领导全力调度,部门和县(市、区)扎实推进的协同工作机制;

在全国11个试点地区中率先成立专职机构——市政府直属正处级事业单位“赣州市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中心”,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作稳步有序推进奠定基础保障;

市级层面制定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项目管理办法、工程项目预算编制指导意见、资金筹措指导意见、试点工程项目绩效评价办法等一系列制度和办法,各项目县(市、区)结合实际制定了相应的制度和办法,让试点工作有章可循;

……

“一系列措施的推出,使得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形成了上下畅通、左右融通、内部打通的工作格局,以前不好办的老大难问题变得容易多了,为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市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

改革创新 探索经验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5月的赣南沐浴着初夏的阳光,万物生发。漫步章贡区沙石镇,一条清澈的小溪穿流而过,两岸绿树掩映,如诗如画。

“现在,吉埠溪的水一天比一天干净了。”当地村民潘得标告诉记者,早期吉埠溪上游因为大量养殖企业和豆制品加工企业的存在,加上沿河两岸的村民生活污水直排,吉埠溪水体污染严重,严重影响村民生活质量和章江的水质,“现在,经过治理修复,水质清澈多了,生活环境也更美了。”

同吉埠溪的治理修复一样,围绕小流域污染治理,我市创造了很多的先进技术:赣县区开发应用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原位固化稳定化修复技术构建生态修复基地,探索形成了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污染治理新模式;上犹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采用单户式一体化污水厌氧处理、分散性多户式氧化塘生化处理、片区式归集处理等多种模式,有效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没有现成的可供借鉴的经验,只有靠自己改革创新,不断探索经验。短短两年多的时间里,赣州的一条条经验,一项项创新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推广——

探索“三同治”模式。在推动废弃矿山环境修复过程中,按照系统修复的思维,探索出一套山上山下、地上地下、流域上下游同治的模式。通过种树、植草、固土、定沙、洁水、净流等生态工程和自然恢复措施,昔日满目疮痍的废弃矿山现已花草遍地、绿意盎然;

创新稀土尾水治理技术。在探索治理稀土矿区尾水过程中,充分考虑地质环境和地域污染因子,引进行业领先的稀土尾水治理创新技术——单双级渗滤耦合技术,有效改善矿区水环境质量,为稀土矿区小流域尾水处理积累了经验。

创新探索不仅仅局限于技术层面,在体制机制、组织模式等方面,我市同样亮点纷呈——

借鉴建立市县乡村四级河长体系,使得流域面积1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实现“河长制”全覆盖。在此基础上,我市还创新实施“湖长制”,加强湖泊保护管理,同时建立了市县乡村组五级“林长制”,将管护责任落实到每一个山头;

全面加强废弃稀土矿山后期管护,落实管护主体责任,制定了《赣州市废弃稀土矿山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后期管护管理办法(试行)》。制定了《自然资源离任审计规程(试行)》,进一步筑牢整体保护意识,由不能破坏生态环境向不敢破坏生态环境、不想破坏生态环境转变;

采用BOT购买服务的方式进行稀土尾水收集处理,把政府治理目标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起来,既解决了技术难题,又更好地发挥了市场作用。按照“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的原则,由市稀土矿业公司承担采矿许可证范围内废弃稀土矿山治理任务,进一步增强企业生态环保意识,让企业承担起治理的主体责任,把企业的权、责、利有机统一。

试点示范 打造样板

一段时间以来,群众反映生态污染破坏问题,要根据不同违法性质,分别到林业、农业、国土等不同部门进行举报,且时常会因多头管理导致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我市安远、会昌、大余等县率先在全省成立生态执法局,整合林业、水利、环保、国土、矿管等部门执法要素和执法力量,实行统一行政、统一执法。

2018年7月,我省出台《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明确将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机构列入政府行政执法机构序列,我市创新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先行区,生态综合执法改革创新的做法在全省推开。

在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项目过程中,我市积极探索新方法、新路径,创造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个试点示范和样板。

建立流域生态补偿先试区。与广东省签署东江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协议,与全省共建共享省域内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目前我市获得东江流域生态补偿资金13亿元,省域内流域生态补偿补助资金28.7亿元,推动东江和赣江源区生态修复治理,从源头上保证了赣江一江清水入鄱湖,东江一江清水向南流。在首轮试点取得良好成效的基础上,我省与广东省正在协商建立多元化长效补偿机制,为源区可持续开展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提供保障。同时,我市强化生态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为保护生态环境提供更有力的司法保障。

形成我国南方地区崩岗治理示范区。我市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应用转化多种科研新成果,按照布局综合化、治理多样化、措施多元化、林草植被全覆盖的思路,坚持植物与工程、治沟与治坡、治理与开发相结合的原则,将崩岗、水系、农田、村庄、道路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统一规划设计、综合治理。采取上拦、下堵、中间削、内外绿化等多种治理模式全方位蓄水保土,实现了“叫崩岗长青树,让沙丘变绿洲”的治理效果。

打造废弃稀土矿山环境修复样板区。我市按照“宜林则林、宜耕则耕、宜工则工、宜水则水”的治理原则,统筹矿山治理、土地整治、植被恢复、水域保护等四大类工程。采取矿山地形整治、建挡土墙、截排水沟、修复边坡、恢复植被等措施,改善土壤质量,提高植被覆盖率;采用高压旋喷桩、建设梯级人工湿地、乔灌草相结合、针阔林相间等措施,削减氨氮含量,提升入河水质,废弃稀土矿山环境得到全面恢复,曾经的“红色沙漠”都已披上绿装。

构建资金运作创新区。通过整合生态环保领域项目资金、采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设立生态基金、招商引进市场主体投入、使用中央代地方发行债券、强化企业治理主体责任、引导群众投工投劳等方式多渠道筹措资金。同时,我市积极争取亚洲开发银行贷款支持,争取全球环境基金(GEF)增资期资金支持,为项目实施提供更多资金保障。

点绿成金 生态惠民

行走在全南县龙源坝,湖边绿柳依依,农舍错落有致,乡村呈现一派清新隽美的田园风光。

在过去的两年多时间里,山水林田湖草保护修复工程项目组一方面在龙源坝进行了一系列生态工程,如新建生态护坡、河岸清杂,栽种美人蕉、银杏树、八月桂等,提高了当地的森林覆盖率,防治风沙,美化环境;另一方面,通过种植油菜、红花草,有机肥培肥和在重点区域布设喷灌工程等措施,提高土壤肥力、改良土壤,达到水肥一体化,改变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推广现代农业节水灌溉技术。

守住绿水青山,共享绿色福祉。我市在推动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的过程中,坚持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建设产业化,大力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着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竞争优势、经济优势,点绿成金,生态惠民,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到每一名百姓的心底。

助力绿色产业发展。寻乌县在治理后的废弃矿区建起了工业园、光伏电站,种植了经济林果,变“废”为“宝”; 全南、南康等县(区)开发整治后的土地,发展了高品质蔬菜、葡萄园等特色产业;信丰县推进灾毁土地复垦修复,引进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园,有力推动了脐橙产业的转型升级。

助力脱贫攻坚。在推进农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坚持农村产业发展与扶贫相结合的工作思路,采取贫困户以产业扶贫资金入股、股份分红的运作方式,发展特色种植业,与建档立卡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促进贫困户兴业脱贫,创业致富。将低质低效林改造、生态公益林补偿、天然林保护工程与精准扶贫深度融合,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带来稳定持续收入。推进林业产业与扶贫开发相结合,通过政府奖补、银行信贷、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等带动措施,鼓励和引导贫困户发展以林下经济为主要特色的林业产业,辐射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助力乡村振兴。章贡区借助生态保护和修复综合治理工程打造翡源水土保持示范园、花田小镇生态体验园、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园、祺顺产业示范园和山水林田湖生态工程博览园,形成了“生态环境修复+乡村旅游发展+集体经济增收”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宁都县结合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大力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打造集森林氧吧、运动健身、休闲观光、采摘美食于一体的生态体验园,建设特色运动小镇和4A乡村旅游村。

红色赣南展新姿,绿色崛起正当时。当前,赣州全市上下正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引领,全力以赴推动绿色发展和生态保护修复治理,努力打造综合治理样板区,向着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赣州阔步前行。

推荐阅读:

湖南:坚持生态优先 实现绿色崛起

黑龙江:生态大省护育“金山银山”

宁夏:构筑西北生态安全屏障

生态空间被大量挤占,这次环境部要在监管上下狠手

(来源:客家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