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草原的味道越来越浓烈

2019年06月20日 10:12光明日报

内蒙古最大的“资本”,就是有13亿亩草原。进入五六月,草原进入花期。据统计,每平方米的草原上,盛开的野花有20多种。6月初,漫山遍野的杜鹃花盛开在阿尔山。杜鹃花的花期会由南向北逐渐开放,成千上万的游客跟着杜鹃花向北行进,杜鹃花开在哪儿,游客就追到哪儿。为了更好地打造好“草原花海”的品牌,内蒙古今年推出“赏花寻味内蒙古”全域旅游活动。

鄂尔多斯举办马兰花文化旅游节,呼和浩特举办芍药文化节,锡林郭勒举办金莲花文化节。不同地域、不同时节,游客有不同的体验。在锡林郭勒草原,在体验元上都的神秘后,游客还体验“蒙餐八味”——蒙古奶茶、酸马奶等。

伴随草原的美景,草原的味道越来浓烈,草原上的绿色食品越来越被人喜欢。

游客张丽霞被蒙古奶食的文化故事迷住了,她在正蓝旗待了半个月学习制作奶豆腐。制作奶豆腐的各类模具也是蒙古族妇女盛大节日摆盘的基本工具。清朝时期正蓝旗就是皇宫白食的供应基地。2013年12月,“正蓝旗奶豆腐”和“正蓝旗奶皮子”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2014年8月,正蓝旗查干伊德制作工艺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之时,由于长期战乱和靠天养畜,处于“人畜双降”的贫弱境地。而现在的草原却是现代化的“人畜两旺”。

“过去没有人的时候,牛羊喝不上水;现在没有人,牛羊也不缺水,啥时候来都有水。”站在鄂尔多斯鄂托克草原上,受益于智慧家庭牧场的牧民高玉华高兴地说。他家安装了全自动、全天候的智能饮水系统,牛羊渴了,只要靠近水槽,就会自动上水。无人机放牧、手机接羔,这些新鲜事在内蒙古雨后春笋般涌现。

就在有人手工制作奶豆腐的时候,在伊利、蒙牛等奶制品品牌的智能生产线上,每年有900多万吨牛奶销往全国各地。伊利投资30多亿元在美国、新西兰建乳品研发基地,从街道手工作坊跻身世界乳业8强。

内蒙古的牛肉、羊肉也通过科尔沁牛业、蒙羊等畜牧业龙头企业让世界各地感受到了“内蒙古味道”。难能可贵的是曾经缺衣少粮的内蒙古,2018年粮食总产量达到556亿斤,2018年牧业年度牲畜存栏头数达到1.36亿头(只),成为我国重要的绿色农畜产品加工基地,内蒙古已具备年产2750万吨粮食、270万吨肉类综合生产能力。

为了保护和永续利用草原,从2000年开始,内蒙古实施“轮牧、休牧、禁牧”政策,坚持草畜平衡,提高畜牧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以较少的资源付出换得较大产出。

人们最为关注的草原生态保护问题正在持续改善。进入21世纪以来,内蒙古通过大规模退耕还林还草和风沙源治理工程,使沙化、荒漠化趋势发生逆转,从2000年起连续18年实现“双减少”,草原植被盖度从30%提高到44%。

草原越来越美,也越来越近。现在乌兰浩特—长春高铁开行,通辽-沈阳高铁开行;呼和浩特—集宁高铁运营。内蒙古铁路运营总里程达到1.35万公里,居全国首位;公路线路里程突破17.5万公里,高速和一级公路总里程居全国前列,30条通往周边8省区的高等级公路全部打通。民用航空建设从无到有,民用机场由2010年的12个快速增加到2018年的24个,草原并不遥远。

一个民族的发展进步,离不开科教文卫的呵护与滋养。自治区建立前,草原上鼠疫、结核病等疾病横行,穷苦百姓缺医少药,人口日益减少,至新中国成立前,蒙古族人口不到80万。去年年底,内蒙古的蒙古族人口已达460万,其他少数民族人口数量也都有大幅增长。居民平均寿命由自治区成立前的不到35岁上升到目前的75.8岁。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保护和传承丰富的民族文化的同时,内蒙古开展“中国梦·尽责圆梦”“放歌草原·书写百姓”等一系列主题文化实践活动,时代楷模到处涌现,良好道德风尚正在内蒙古草原形成。

2009年,内蒙古创造性地提出“崇尚自然、践行开放、恪守信义”的草原文化核心理念,彰显草原民族的生态智慧、开拓精神和诚信为先的思想,与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高度契合。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内蒙古提出打造经济发展、民族团结、文化繁荣、边疆安宁、生态文明、各族人民幸福生活的六道亮丽风景线,内蒙古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推荐阅读:

新疆巴里坤举办草原湿地玫瑰花节

《2018年全国草原违法案件统计分析报告》公布

草原返青 鲜花盛开 内蒙古全面进入旅游旺季

110名专家入选林业和草原审计稽查专家库

(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