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垃圾分类基础在法治

2019年06月05日 10:28北京日报汤华臻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垃圾分类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呼吁通过有效的督促引导,让更多人行动起来,一起来为改善生活环境作努力,为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作贡献。此前,总书记亦曾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研究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多次实地了解基层开展垃圾分类工作情况。

这些年,随着发展脚步,中国人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垃圾产生量急剧增加。据统计,目前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累积堆存量有六七十亿吨,且年产量还以高速递增。而大多数城市采用的依然是“集中混合收集-集中运输-集中处理”的模式,如此粗放不仅浪费了垃圾中的有用成分,造成每年250亿元至300亿元的损失,还增加了处理量和难度。此外,填埋和焚烧等方式虽然看着便捷,但庞大的垃圾量将进一步加剧用地紧张和二次污染,“性价比”越来越低。

破解“垃圾围城”,推行分类异常重要。但虽经多年呼吁,直到今天,垃圾分类在大多数城市依然处于“高认知度,低践行度”的窘境,未能形成规模。究其原因,一是有人嫌麻烦,觉得杂七杂八一股脑儿扔更方便;二是有人搞不懂,用过的纸巾是否可以回收,开败的鲜花如何投放,本想着“文明一把”最后又成了“乱投一气”;而物业分类环保车不分类、自己分类别人不分类等现象,也大大挫伤了社会积极性。“有倡议缺标准、有试点少管理、靠自发无惩戒”,被普遍视为我国垃圾分类推进迟缓的因素。

这些实践提醒我们,推行垃圾分类是一个系统工程,关键是要加强科学管理、形成长效机制、推动习惯养成。这方面,国外的先进经验或可借鉴。比如德国,制定一系列法律法规,采取“连坐式”惩罚措施——某处垃圾没有分类,小区物业和所有居民都将收到警告信,若警告无效,所有人的清理费都将提高。美国制定了《固体废弃物处置法》《资源保护及回收法》《污染预防法》,有的城市对乱丢垃圾者可处以300到1000美元的罚款、入狱或社区服务。再如比利时,如果市民未按规定操作,垃圾袋会被贴上拒收标志以示警告。这些因地制宜的举措无不说明外在约束对习惯养成的必要性。

改变旧有生活方式不可能“一键更新”。而在破旧立新的过程中,有效的督促引导至关重要,法治正是其中的基础。一方面,以法律法规给大家以清晰导引,该鼓励鼓励,该惩戒惩戒,条条框框明明白白。另一方面,各相关方的权责区分将更明确,大家各负其责相互衔接形成合力。前段时间,北京市人大常委会传来消息,北京拟推“垃圾强制分类” ,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禁止使用一次性物品也将纳入法规修订,正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小习惯透视大文明。以强有力的“指挥棒”,激发全社会的参与热情,让“垃圾分类”渗透到生活的点点滴滴。人人都行动起来,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才会成为人们幸福生活的增长点、社会健康发展的支撑点。

推荐阅读:

宝安区多管齐下力推垃圾分类全覆盖见实效

苏州:改善环境,从把垃圾分类当作习惯做起

推进垃圾分类 推动绿色发展

环保政策频出 百亿垃圾分类市场即将开启

(来源: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