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台风“利奇马”于10日凌晨在浙江温岭登陆,受其影响台州灵江流域发生流域性洪水,临海多地出现严重洪涝灾害,内涝最高时达到1.5米,其中临海古城和被誉为“浙江第一古街”的紫阳街受损严重。
“紫阳街的古建群,属于中国南方木结构古建,其特点为采用‘穿斗式’结构。其木梁木柱的截面尺寸非常精巧、细致,外观优美,和北方粗壮的大木结构形成对比。”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周乾博士介绍。
在周乾看来,此次洪灾再次提醒人们,古建面临各种自然灾害侵袭,为了帮助古建“延年益寿”,需要提前做好防震、防火、排水等各项措施,尽量减少灾害带来的侵扰。
全面评估古建受损情况
传统木构建筑中,木梁木柱支撑起整个屋顶的重量。木材是建筑的受力体系,砖墙主要起维护加固作用。
“在高强度雨水的冲刷下,木质构件的连接可能会产生松动,很容易出现倒塌的情况。因此,洪灾过后,需要对古建的受损情况进行全面的评估,比如结构是否受损、部件变形的情况。”周乾分析道。
“对传统木构建筑来说,防火和防水是设计时要重点考虑的两大因素。木构建筑的石台基、石柱础都是为了解决防水的问题。浸泡在水里,会对建筑本体造成明显的伤害。”北京建筑大学历史建筑保护系讲师齐莹说道。
木质建筑对材料稳定性要求很高。长期处于一个稳定的湿度下,无论湿度高低,对木材而言都是一个适宜的环境。而时干时湿的情况,则会导致木材加速腐朽。
齐莹认为,评估此次洪灾对当地古建的影响,需要考虑潮汛的外力是否对建筑带来结构上的危害,以及木材泡水和后期干燥带来的材质损害,以及建筑上的艺术细节被雨水侵蚀的情况等。根据评估后的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对古建进行保护修复。
古建度汛功课提前做足
“确保安全度汛,是古建保护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事实上,不仅要在洪水来临时采取各种应急措施,在汛期来临之前也要做好各种备汛功课。”周乾指出。
周乾以紫禁城古建筑为例说道,紫禁城自从修建以来,无论是明代、清代,乃至现在,几乎在每年汛期来临前,都会积极开展防汛备汛的各项工作。比如,北京在6月1日进入汛期,早在四五月份,就会安排专人清理屋顶、暗沟、明沟的杂草,掏空排水沟里的淤泥,对内金水河墙体、暗帮有损毁的地方进行修复,对雨水管、雨水口等进行检修。
“以确保在雨季来临时,紫禁城古建筑的各项排水设施都能正常运转,充分发挥排水功能,避免出现积水的情形,给建筑带来不必要的伤害。”周乾说道。
泡水古建如何修复
泡水后的古建该如何进行修复?周乾介绍,首先要等木料干燥,当木料含水率达到规定范围内后,按传统工艺进行修复。
针对倒塌的建筑,在木材干燥后,按照立柱子、榫卯搭接梁架,铺瓦,砌墙的工序来恢复倒塌的建筑。局部损坏的建筑,以同种材料按传统做法进行修复。
对此,齐莹给出的答案也是一样的。她介绍,北方古建,通常会做一个油漆包裹,起到防水和防虫的作用,但如果泡了水,在截面地方,水汽还是会进去,就只能先等它自然干燥。南方古建通常不做油漆层,它的表皮层会直接有水渍进去,所以也只能是等它自然干燥。人工前期可以做的主要是对建筑表面淤泥的清理。
油饰彩画是任何古建筑修缮施工的最后工序。“通过麻丝,桐油,猪血,砖灰的混合物包裹在木柱木额枋表面,可起到一定的防腐防潮作用,紫禁城的古建筑表面均有此做法。”周乾说道。
推荐阅读:
(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