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成效初显

2020年12月14日 09:47光明日报万玛加

“三江源国家公园有883平方公里的冰川雪山,有29842平方公里的河湖湿地,有86832平方公里的草地,有495平方公里的林地……”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局长赫万成说起三江源的山水林草如数家珍。三江源地处地球“第三极”青藏高原腹地,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是我国淡水资源的重要补给地,也是亚洲、北半球乃至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重要启动区,拥有世界独一无二的高原湿地系统。
  2016年开始,青海省对照中央要求,推进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几年来,青海省发挥先行先试政策优势,把体制机制创新作为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根”与“魂”,先后实施了一系列原创性改革,三江源地区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生态建设工程区生态环境明显好转,走出了一条具有三江源特点、青海特色的国家公园体制探索之路。
  打破“九龙治水”制约
  “青海每年向下游地区输送的清洁水源超过600亿立方米,正是三江源生态环境的独特性和稀缺性成就了这些源头活水。”赫万成说,曾经,三江源因受“九龙治水”制约,多部门交叉管理、执法监管碎片化等使得治水成效大打“折扣”。
  2016年,随着《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的实施,着力破解“九龙治水”,在无路径可复、无经验可循的情况下,青海省在实践中走出了具有三江源特色的治水路径。
  “首先就是坚持优化整合、统一规范,突破条块分割、管理分散、各自为政的传统模式。”赫万成依然记得当时的困难局面。2016年青海省成立了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下设长江源、黄河源、澜沧江源三个园区管委会,并派出治多、曲麻莱和可可西里三个管理处,明确权责关系,从根本上解决了政出多门、职能交叉、职责分割的管理体制弊端。
  青海省整合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杂多县和曲麻莱县的林业、国土、环保、水利、农牧等部门的生态保护管理职责,设立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管理局,整合林业站、草原工作站、水土保持站、湿地保护站等设立生态保护站,国家公园范围内的12个乡镇政府挂保护管理站牌子,增加国家公园相关管理职责。
  此外,青海省积极开展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试点,组建成立三江源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局和管理分局,积极探索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与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两个统一行使”的有效实现途径,将三江源国家公园全部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为国家所有。
  步履坚实、硕果累累。如今,三江源国家公园范围内的自然保护区、重要湿地等各类保护地功能重组,实现了整体保护、系统修复、一体化管理。在一系列原创性改革中,“九龙治水”的局面被打破,执法监管“碎片化”问题得到彻底解决,自然资源所有权和行政管理权关系被理顺,走出了一条富有青海特色的治水之路。
  推进“一户一岗”制度
  “我参加生态管护队有4年,每个月都有1800元固定工资,任务就是保护三江源。”曲麻莱县曲麻河乡多秀村牧民卓玛加说。三江源国家公园成立后,他放下牧鞭,带上袖标,当上了“生态管护员”。
  “生态管护公益岗位的‘一户一岗’制度让牧民华丽转身,成了生态保护的知情者、参与者、监督者,成为建设国家公园的生力军。”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副局长王湘国介绍,目前,三江源国家公园已全面实现了园区“一户一岗”,共有17211名牧民转变身份成为生态管护员,户均年收入增加21600元。
  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以来,青海在原有林地、湿地单一生态管护岗位的基础上,按照精准脱贫的原则,先从园区建档立卡贫困户入手,按月发放报酬,实行动态管理。同时,推进山水林草湖组织化管护、网格化巡查,组建乡镇管护站、村级管护队和管护小分队,构建远距离“点成线、网成面”的管护体系,促进人的发展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
  同时,青海省积极探索生态保护和民生改善共赢之路,将生态保护与精准脱贫相结合,鼓励引导并扶持牧民从事公园生态体验、环境教育服务以及生态保护工程劳务、生态监测等工作,使牧民在参与生态保护、公园管理中获得稳定的收益。
  青海省开设了“三江源生态班”,招收三江源地区42名牧民子弟开展为期三年的中职学历教育;对园区内外9000余人次开展民族手工艺品加工、民间艺术技能、农业技术等技能培训,并积极开展特许经营试点;在澜沧江源园区昂赛大峡谷开展生态体验项目特许经营试点,2019年接待国内外生态体验团队98个,体验访客302人次,实现经营收入101万元。
  “这些措施、办法、制度使牧民逐步由原来的草原利用者转变为如今的生态保护者。他们在三江源生态保护中,对野生动物保护、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护,都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赫万成说。
  增草增水明显
  国家发改委生态成效阶段性综合评估报告显示:三江源区主要保护对象都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质量得以提升,生态功能得以巩固,水涵养量逐年增长,草地覆盖率、产草量分别比10年前提高了11%、30%以上。这表明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设立,换来的是绿草如茵、碧水蓝天的喜人景象。
  “草是越长越高了,雨水也比以前多了。”尖措的家就在黄河源头姊妹湖之一的扎陵湖畔,他切身感受到家乡草原的变化。以前,扎陵湖沿岸有3条路可以通向黄河源头矗立的“牛头碑”,近几年扎陵湖面积不断扩大,现在,其中的一条已被湖水淹没,另一条修建不久的公路在未来也有被淹没的可能。
  在扎陵湖畔,尖措指着远处草原上的野生动物说:“如今,即便是冬春季节,也少有风沙天气,扎陵湖每年都在变大,以前少见的藏野驴又回到扎陵湖畔了。”
  随着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二期工程深入实施、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设立,三江源区域的湖泊、湿地面积增大,湿地与水体生态系统有所恢复,三江源地区水体与湿地生态系统面积净增加308.91平方公里;监测区域内黑颈鹤、斑头雁等鸟类以及藏野驴、藏原羚等种群数量不断增加,生物多样性得到保护。
  “黄河源头的水流量增大,与这些年的保护政策措施有着直接的关系。”在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管委会生态保护站副站长韩常鹏看来,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的实施过程中,更可喜的是当地牧民生态保护观念的变化。
  韩常鹏说,如今,黄河源头的牧民个个都是生态保护者,他们主动减少养殖牲畜,主动保护草原上的野生动物。与之前相比,沙化土地上长出绿草,黑土滩披上了绿衣。
  “目前,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任务全面完成,已具备正式设立三江源国家公园的条件。”赫万成表示,三江源已进入了生态全面好转的新阶段,未来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将逐步实现从打好基础向提升质量转变,从制度建设向巩固完善转变,从探索试点向全面推进转变,接下来是按照2025年、2035年时间节点设立目标,逐步推进建设。(记者 万玛加)

推荐阅读:

三江源国家公园累计投资47亿元 生态保护成效凸显

青海省推动三江源国家公园设立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召开

三江源:大美青海走向世界的亮丽名片

推进“三江源”毗连区融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

(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