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种了10亩杉树,今年准备再种10亩。听说油茶的补助很高,我还打算种一些油茶。”3月5日,贺州市八步区南乡镇的吴大哥已经为春季造林忙开了。在备耕造林的关键时期,八步区抢抓造林时机,积极开展春季植树造林工作。1月以来,该城区完成整地备耕近4万亩,完成植树造林1.5万亩,造林备耕及苗木均已准备就绪。
自2001年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八桂大地每年都会迎来春季造林的热潮。20年来,退耕还林已成为广西实施面积最大、中央补助最多、受益群众最广、时间跨度最长、建设成效最好的重点生态工程。
1 “还”石山绿装——工程生态效益显著
在东兰县红水河流域乘船畅游,目之所及,青山绿水,心旷神怡。
在船上,东兰县退耕还林工作办公室原主任韦宏民拿出一些老照片,展示红水河两岸过去茂盛的森林。从1958年大炼钢铁开始,乱伐树木致使红水河最终变成童山秃岭,大雨一来,红水滚滚,满河黄沙。
“我从事了38年的农林工作,一大半的时间都在做退耕还林工程。那些年种下的绿色梦,现已变成现实。”韦宏民说,东兰县森林覆盖率现在提高到了81.56%,水土流失现象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广西地处珠江流域中上游,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75%,岩溶面积占总面积的36%,生态环境脆弱,坡地耕作是导致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的主要根源。
通过在江河源头及两岸、红水河梯级电站库区和石漠化地区实施退耕还林,广西有效遏制了水土流失,极大改善了中下游的水质状况。2019年10月,生态环境部发布的第三季度(7-9月)全国地表水质量排名数据显示,水环境质量状况排名前30位的城市,广西占了9席。前10名中,有6个城市来自广西。来宾市位居榜首,柳州市紧随其后。桂林、河池、贺州、梧州进入前十。监测结果显示,坡耕地退耕还林后泥沙流失量比未退耕前减少48.4%,全区每年减少泥沙流失2500万吨。
1999年,全国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2001年,广西被纳入工程试点并于2002年全面实施。至2019年底,全区累计完成退耕还林建设任务1536.7万亩,其中,退耕还林402万亩、配套荒山荒地人工造林975.7万亩、封山育林159万亩。
这项工程涉及14个设区市、100个县区市、1148个乡镇、10200个村、102万退耕农户、510万农民。全区直接增加森林面积1500万亩,森林覆盖率因此提高了4.3个百分点。
不仅如此,“地球之癌”石漠化也在退耕还林工程的大力实施下得到有效遏制。全国第三次石漠化监测结果显示,广西石漠化土地面积153.2万公顷,比2011年全国第二次石漠化监测结果减少39.33万公顷,净减20.42%;比2005年全国第一次石漠化监测结果减少84.6万公顷,净减35.58%;是8个石漠化省(区)中石漠化减少面积和净减率最多和最高的省份。
2 “还”林农幸福——助力农民脱贫致富
沿红水河东兰段105公里顺江而下,沿岸找不到一块开荒地。举目望去是成片的板栗、油茶、杉木和各种经济林。村庄镶嵌绿海中,青山倒映绿水上,风光尤为秀美。
“群众就是实在,种下的树得值钱才行。”韦宏民告诉记者,为确保退耕还林工程“退得下,还得上,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从工作开始之初,东兰县就重点发展经济林产业,将板栗、油茶、核桃等经济林果作为东兰县退耕还林的主要种植树种,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的可持续发展路子。
东兰县东兰镇田洞村至五联村沿线53公里,过去群众开荒到半山腰上,石漠化现象很严重。2012年以来,东兰县林业部门结合第二轮退耕还林发动群众在这一带大力种植核桃,并在核桃林地间种黄豆、花生、蔬菜等矮秆作物,群众不仅获得退耕还林补助,而且林地又有经济收入,种植管护核桃的积极性很高。如今,这一带已经变成了东兰县著名的“百里核桃长廊”。据统计,全县板栗种植面积达32.5万亩、油茶种植面积达25.7万亩、核桃种植面积达28.9万亩,核桃、板栗、油茶产业都被列入了河池市的“十大百万”扶贫产业工程中。
“广西退耕农户户均累计获得国家政策补助收入11450元。而且,实施退耕还林后,农民外出务工增多,也增加了劳务收入。”自治区林业局局长黄显阳告诉记者,退耕农户家庭总收入比退耕还林前年均增长9.5%,净收入年均增长16.7%。
各地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过程中,因地制宜,创新农民脱贫致富模式。在平果县的石山上,漫山遍野长着任豆树和竹子。实施退耕还林以来,当地村民在石漠化裸岩地都种上了任豆树。任豆树木材材质虽然很好,但生长周期比较长。怎么才能让林子在短期内有直接经济收益?平果县旧城镇庆兰村人在任豆林子中种上丛生竹。不仅让大山的绿更美,而且用竹子编制的各种用具,也给当地村民带来可观收入。
2014年,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开始实施时,百色市右江区因地制宜,在地处百色水利枢纽、水库周边和保护区等生态区位重要的地区,选择贫困问题严重且对发展芒果热情较高的村屯发展芒果经济林。其中,四塘镇的鲁平村和永乐镇的石平村,分别有3400亩和2100亩新种芒果地块符合新一轮退耕还林政策,工程第一年就分别获得补助资金272万多元和168万多元,有效促进了贫困村脱贫攻坚。
3 “壮”产业发展——工程助推林产发展
2009年,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将林浆纸和木材加工业作为林业优势产业来发展。许多项目县以退耕还林工程项目实施为契机,大力发展林浆纸和木材加工业,不仅为退耕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了保障,还助了当地的林业产业发展一臂之力。
“广西始终坚持用生态经济的理念来指导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特别是将退耕还林与发展林业产业、农业结构调整、农村能源建设等相结合,努力实现生态改善、经济发展、农民增收,促进生态与经济、人与自然协调发展。”自治区林业局副局长陆志星告诉记者,广西在保证生态效益的前提下,从国家标准认可的生态林或生态经济兼用林树种中,筛选出适宜当地的树种,扩大规模,形成具有区域优势的生态经济型林业产业。“如以桉树、松树、任豆、竹子等为主的速生丰产林产业,以八角、板栗、核桃、芒果等为主的经济林产业。”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结合当地的立地条件,引导群众适地适树,重点引导退耕户利用退耕还林补助资金营造速丰林。目前全县桉树种植面积已达72万亩。
同时,各地还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产业,实现不砍树能致富。凌云县通过林下种牧草,促进牛羊养殖业的发展;隆林等县在退耕地林下种植金银花等中草药,发展壮大中草药产业;平果等县在退耕还林地间种剑麻,发展编织业;横县通过退耕还林种植茉莉花,扩大花茶生产能力。
据统计,20年来,广西新增油茶、核桃、板栗、芒果等名特优生态经济兼用林400万亩,新增任豆、竹子、桉树等速生丰产用材林600万亩,调整优化了种植结构,形成了一批优势林业产业。(记者 袁琳 通讯员 蒋迎红 许奇聪 付孜 文/图)
推荐阅读:
(来源:广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