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齐疫情防控中生态环境工作短板

2020年04月01日 13:28中国环境报湖南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湖南省生态环境系统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把疫情防控作为当前重大政治任务、最重要工作和头等大事来抓,坚持党建引领、干部带头、党员示范,担当尽责、主动作为,扎实推进疫情防控相关生态环保工作,做到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以实际行动和优良作风助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疫情防控生态环境工作面临的挑战

此次疫情对湖南省疫情防控生态环境工作带来不小的挑战,期间也暴露出全省生态环境领域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上的短板和不足。

一是生态环境保护大应急体系不完善。当前,生态环境应急还是相对独立的体系,疫情应对中,全省生态环境系统在应急物资准备和调配、预案体系建设、部门协同等方面问题凸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应急预案体系不完善。在医废处置中,株洲、邵阳部分时段医疗废物处置设施连续满负荷运行,常德、湘西等市州运行负荷超90%。虽然基本做到了“日产日清”,但各地对突破处置能力或设备检修、故障、停电等突发或极端情况准备不足,缺乏可操作的预案。对需协同处置医废的情况,缺乏事先沟通。现有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也存在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政企责任不清等问题,大部分企业预案制定后就束之高阁,没有定期进行有针对性的修编,编制的预案流于形式。

应急物资储备不到位。疫情发生后,全省乃至全国口罩、防护服等医疗防护物资严重短缺,对疫情防控阻击战造成了一定影响。在生态环境领域,全省尚未建设统一管理的环境应急物资库,同样存在环境应急物资短缺的问题。

应急机制不健全。全省化工园区有毒有害气体预警体系建设才刚刚起步,园区突发事件预警响应和应对能力不足。重污染天气预警机制也有待完善,还存在预警响应不及时、响应措施不科学等问题。湖南省突发环境事件的联动还存在较大差距,跨部门、跨流域、跨区域联动机制不完善。

信息报送、信息公开不到位。近年来,湖南省在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信息公开方面仍有诸多不足,如市州上报不及时,经常出现“信息倒流”;信息公开不到位,媒体和公众难以第一时间了解事件情况;对突发环境事件的宣传不足,担心突发事件信息公开后带来的群众恐慌、舆情炒作、群体性事件等问题。

环境应急队伍薄弱,尤其缺乏专业化实训体系。湖南省生态环境系统在机构、队伍建设方面总量不大、区域不平衡,尤其对重点行业领域、重点地区没有完全覆盖。在队伍专业化水平方面,对标国际,专业化实训体系缺乏。此次疫情应对显示出基层应急能力的极端重要性。总体来看,基层环境应急能力仍然严重不足,特别是人员素质、装备及专业化水平等,难以满足复杂突发环境事件应对的客观需求。

二是生态环境部分领域的管理还存在短板。一方面,医废、危废收集、处置过程还存在薄弱环节。随着疫情的发展,新增口罩垃圾量和新冠肺炎病人的治疗带来医疗废物的剧增,全省医废处置能力难以满足当前医疗废物处置需求。全省除长沙、衡阳外均未建设危废处置中心,益阳、湘潭还未建设医废处置中心。另一方面,废水排放监管存在漏洞。部分行业废水监管缺失,如农贸市场废水处理长期未纳入监管范围。少数乡镇特别是管网建设滞后的乡镇,对废水排放的监管不到位,城镇生活污水、工业园区废水在线监管有待加强。

三是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有待提升。一方面,执法、监测基础能力薄弱。当前基层一线执法和监测人员编制、能力与监管任务不匹配,小马拉大车的问题严重,特别是在疫情防控期间,执法车辆短缺问题凸显,难以及时保障到位。大部分市州不具备余氯和生物毒性两项疫情防控特征指标的监测能力,缺乏pH、余氯等快速监测设备,对感染性指标的环境监测缺乏研究。生态环境监测部门现有的实验室不具备分析含传染性病原体废水等特殊样品的条件,影响应急监测开展。另一方面,生态环境大数据还未发挥应有效用。湖南省环境应急信息化水平较低,省生态环境厅大数据建设刚刚完成一期项目的硬件设施建设,尚未形成依托信息化等手段的高效、精准、科学应急指挥调度机制。

对策和建议

第一,健全机制,严守生态环境安全底线。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要求,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环境应急管理是国家应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更有效应对重大突发环境风险,应系统对比梳理湖南省环境应急管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建设中的不足,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

一是健全完善应急预案体系。针对可能出现的风险状况,各市州政府、工业园区、涉重金属、涉危险废物、尾矿库、污水处理厂等重点领域、重点行业企事业单位要及时对应急预案进行修订完善,强化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加强各环节的风险管控,严格落实各项风险防范措施。

二是构建环境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健全统一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按照集中管理、统一调拨、平时服务、灾时应急、采储结合、节约高效的原则,健全环境应急物资管理工作机制。全面落实国家关于环境应急物资库建设的工作要求,加快推进省、市两级环境应急物资库建设,结合区域环境风险状况储备相应的应急物资,加强涉及传染性疾病等特种卫生防护相关物资储备,为做好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提供基础保障。

三是健全环境应急联防联控机制。落实《关于建立跨省流域上下游突发水污染事件联防联控机制的指导意见》,建立科学的协作机制,加强研判预警,完善联动机制。推动化工园区建立有毒有害气体预警体系,联合园区管理部门实施精细化管理,提升预警响应和应急处置能力。同时实行有差别的应急响应制度,根据突发环境事件和重污染天气的应急区域、发展态势,按照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原则进行分析研判,分区分级制定差异化防控策略和应急处置措施。

四是强化信息公开和媒体宣传。完善重大突发环境事件信息公开机制,认真落实国家政务公开的相关要求,主动协助当地政府及时高效、客观准确发布事件信息,做到5小时内发布权威信息,24小时内举行新闻发布会。持续做好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的宣传解读,深入报道全省生态环境系统各项重点工作以及突发环境事件应对情况,积极引导群众,形成全民理解、支持、参与生态环保工作的强大合力。

第二,多措并举,提升生态环境监管能力水平。

一是切实做好医废危废处置工作。加快补齐医疗废物、危险废物收集转运和处理处置设施短板,做好区域协同、医危协同、固定处置与移动处置协同,科学调配应急处置能力,妥善解决处置能力问题。研究确定生活垃圾焚烧设施或水泥窑协同处置的应急处置方案,落实卫生防疫、安全转运等保障工作。进一步强化全省危险废物的收集处理,加强危废企业应对“工业提质、产业变迁导致危废需求和结构的变化”处置能力建设。

二是切实履行统一监管职责。持续加强医疗废水和城镇污水收集、处理、消毒等关键环节的监督管理,严禁排放未经消毒处理或处理未达标的医疗污水。同时要加大饮用水水源地、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和农贸市场废物废水处理的监管。严格执行“双随机一公开”执法监管制度,以小型医疗机构和乡镇、村医疗机构等薄弱环节为重点,实现对企事业单位的全方位、无死角环境监管。

第三,夯实基础,助力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

一是着力防范化解重大生态环境风险。建立健全生态环境领域重大风险隐患排查机制,对重要领域、重点区域和重大行业环境风险源开展大排査,对工业园区水污染、尾矿库污染、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等,集中开展风险隐患整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监控,指导市州建立监控中心,完善值班制度,健全评估制度,完善监控体系,建立重大生态环境风险源数据库,加强生态环境风险线下监管,建立问题清单和整改清单,及时核査核实群众举报等渠道反映的问题,切实消除风险隐患。

二是加强监察监测能力建设。吸取疫情防控中因能力不足出现的被动应对等教训,结合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和省以下生态环境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进一步配齐配强人员、车辆、装备,同时加大人员培训力度,特别是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训,提高全省执法与应急能力。实施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特别是针对疫情等特殊时期环境质量、饮用水、污染源的监测需求,配备相应的应急监测设备,培养一批专业监测分析人员,提升实验室的检测分析能力。

三是强化大数据的生态环境应用。紧密围绕“大气、水、土壤”三大领域,推进“互联网+督察、执法、审批、监测、监控、政务、党建、宣传”八个平台建设,建立生态环境保护数据分析研判机制,逐步实现生态环境数据的全面共享整合和业务工作的全覆盖、大协同,实现环境质量的有效监控、突出环境问题的有效整治、突发环境事件的有效应急处置以及对污染源的事前、事中、事后有效监管。

作者系湖南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

 

推荐阅读:

雪灾+疫情致云花遭遇重创 预估一季度损失超过百亿

疫情散去春天来 昆明樱花美如画

抗击疫情回归自然两手抓 峨眉拟单性木兰安营野外

抗击疫情 服务行业 中国花境公益大讲堂以网络直播形式线上开讲

(来源:中国环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