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建设国家公园省,为美丽中国增绿添彩

2020年08月19日 09:30青海日报宋明慧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古人笔下的青海是边关塞外,尽显荒凉;但在今人口中,青海是那遥远的地方,有天际的神韵和浪漫的旋律,是放飞心灵的大美之地,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是三江之源,“中华水塔”。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今日之青海,从湟水河畔到三江源头,全省上下正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致第一届国家公园论坛贺信精神,贯彻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实施“一优两高”战略部署,全力推动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建设。
  今日之青海,正一步一个脚印,遵循自然法则、生态规律和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建设好国家公园省,传递好大美青海情,让全世界共享“地球第三极”的绿水青山、金山银山。
  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有序推进
  年轮滚滚、时序更替,青海再度迎来收获的季节。站在重要的时空节点,青海儿女依旧难忘习近平总书记致第一届国家公园论坛贺信时的激动,难忘成功落幕的第一届国家公园论坛盛况。一年来,青海儿女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以此为推动工作的根本遵循和不竭动力,用实际行动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2016年,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在青海启动,我省在全国率先承担起先行先试的任务;2017年,我省成为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省份之一,至此青海成为全国第一个“双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省份;2019年,我省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共同启动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建设,正式迈开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步伐。
  于青海,这又是一次大胆尝试,是思想理念上的变革,更是实际工作中的创新,必将承担起为全国创造可复制、可推广经验的重任。现如今,我省正式开启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以“三步走”的目标让青海不断擦亮生态底色,树起“国家公园”的响亮品牌。
  到目前,我省在全国率先开展自然保护地调查评估与整合优化工作,目前已全面完成全省223处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调查评估,并将其中109处纳入整合优化范围,形成了全省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办法、方案、预案及标准等一批成果。
  在此基础上,我省进一步建立完善示范省建设规划和制度标准体系,开展国家公园示范省总体规划编制及《青海省自然保护地分级管理办法》等9项制度办法的编制工作,初步建立起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规划和制度标准体系。积极落实三年行动计划各项工作任务,启动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总体规划、自然保护地总体规划、自然保护地自然教育规划编制、《青海省自然保护地条例(试行)》研究起草和自然保护区勘界立标等工作。
  建设国家公园示范省是统筹考虑新时代青海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慎重作出的重要决策、重大战略,在青海改革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双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筑牢基础
  犹记得2016年,全国第一的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在我省启动,青海儿女为之欢欣鼓舞,也深知责任重大,必须坚决扛起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政治责任,守护好那涓涓流淌的一江清水。
  和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有着相似之处,2019年,我省再度在全国摘得“头筹”,积极探索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
  纵观这些年,我省全力推进三江源、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从体制机制创新到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之路,青海积累了经验,也必将在推动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的征程中为全国贡献“青海智慧”。
  从无到有的实践,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任务基本完成,“一年夯实基础工作,两年完成试点任务”目标实现,自然资源所有权和行政管理权关系被理顺,“九龙治水”局面打破,执法监管“碎片化”问题得到解决。
  时至今日,组建了省州县乡村五级国家公园管理的“大部门制”实体,颁布试行了国家公园条例,成立了三江源生态法庭,国家公园总体规划正式公布,明确了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1.7万余名牧民群众端起生态“饭碗”,成为绿水青山的守护者。
  从三江源到祁连山,这里曾监测到全球罕见、国内首次的5只雪豹同框画面,并监测到罕见的豺、荒漠猫等珍稀、特有野生动物,还在国际重要湿地申报工作中时隔30年后再次记录到“鸟中大熊猫”黑鹳,这是对祁连山生态环境持续健康向好的真实写照。
  自启动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以来,我省着力打造以生态保护、生态文化和生态科研为主的三大高地建设。积极探索建立“村两委+”为基础的社区参与共建共管共享机制,制定实施《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青海片区“村两委+”工作方案》,从起步之初的9个试点村到目前不断深化拓展至17个,社区参与国家公园建设的工作机制不断完善,以党建为引领的工作格局加快形成,在签订“村两委+”模式共管协议书基础上,同步推进生态服务型经济研究,深入探索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协调发展的新路径和新方法,不断完善、补充“村两委+”模式内涵,最终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规范和工作标准。
  同时,成立了青海省祁连山自然保护协会,充分吸纳社会力量和相关专业人才参与祁连山国家公园宣传教育推广、生态文化研究展示以及相关平台建设。
  在此基础上,祁连山国家公园已被纳入青海省首个、国家林草局全国50个长期科研基地之一,正在努力打造国家长期生态科学研究基地、国家公园大数据中心、两个生态定位站以及科普教育展陈中心,积极打造中国独特的生态科研基地。
  中国最美湖泊国家公园值得期待
  作为我省建设国家公园示范省又一实际行动,今年,位居中国最美五大湖泊之首的青海湖已缓缓奏响国家公园建设“序曲”,将打造中国最美湖泊国家公园,再一次彰显我省“三个最大”的生态价值。
  主动融入建设国家公园示范省“大规划”,以实际行动让“大美净好”成为青海湖永久的靓丽名片。以保护为根本任务,以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引领保护治理工作。目前,已制定《青海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三年行动计划青海湖工作方案》和《青海湖“大美净好”三年行动计划》,从2020年起,将聚力打造中国最美湖泊国家公园。
  展望青海湖国家公园蓝图,2020年将编制完成《青海湖国家公园总体规划》;2021年开始全力开展青海湖国家公园申报创建工作,力争早日让中国最美湖泊国家公园从理想照进现实。
  围绕“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三大任务,青海湖将通过国家公园申报启动、强化生态保护建设、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健全完善制度体系、协同推进绿色发展、加强规划项目支撑等举措,在抓重点中补上短板,用行动建好国家公园。
  以“大美净好”为宗旨,以“守护本质、擦亮品质、担当责任、建好公园”为任务,以国家公园申报和设立、生态保护与监测、执法和环境整治、绿色发展、科技支撑、党建引领等6大行动为主线,全方位做好青海湖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
  目前,已启动了青海湖流域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本底调查,将建立青海湖流域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本底数据库,为明确保护目标、实施保护计划、制定保护措施以及开展科学研究、生态旅游、科研宣教等提供基础资料和发展方向,为开展青海湖流域综合监测,实现青海湖国家公园自然资源资产的严格保护、管理管控、高效利用奠定基础。
  并启动“青海湖十四五发展战略研究”“青海湖国家公园管理机构职责边界研究”“青海湖绿色发展研究”和《青海湖流域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规划》《青海湖水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规划》《普氏原羚保护规划》等“一调查、四课题、五规划”前期工作,为打造青海湖“大、美、净、好”品牌效应发挥积极推动作用。
  从三江源、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到启动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再到迈出中国最美湖泊国家公园建设步伐,青海在“显山露水”的实际行动中定会让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人更美。(记者 宋明慧)

推荐阅读:

新疆:瑰丽多姿国家公园尽显自然神奇造化

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进入倒计时

建立国家公园体制 留下珍贵自然遗产

《钱江源—百山祖国家公园总体规划》通过专家评审

(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