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产业高质量发展“竹”步升级

2024年05月27日 10:39中国绿色时报张博文

      万顷竹海迎风傲立,茂盛苍翠竹韵悠远。

  江西竹林资源丰富,全省竹林总面积达1765万亩,活立竹29.72亿株,居全国第二位。

  2023年,全省竹产业总产值达798亿元。毛竹林面积超过10万亩的县(市、区)有47个,宜丰、崇义、奉新、安福县被评为“中国竹子之乡”,资溪县被评为“中国特色竹乡”,弋阳县被评为“中国雷竹之乡”。安福县建成绿色新材料科技产业园,资溪县成功打造竹科技产业园,一大批国内竹产业龙头企业入驻,乐安县建成森林食品产业园,万安、贵溪、上犹、崇义等地正在积极建设竹产业园……

  一片翠竹,一头连着生态环境,一头连着乡村振兴。江西近年不断盘活“竹”优势,推动竹产业高质量发展逐步升级。

  政策扶持助力竹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1年9月《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出台,聚焦竹资源培育精准化、竹加工业发展集群化、竹文化产业化、竹基础设施便利化、竹科技现代化、竹产品品牌化六大重点任务,提出实施竹产业“千亿工程”,明确了“竹”产业发展目标和支持保障措施。

  政策出台以来,江西省财政逐年加大林业产业项目资金投入力度,提高了油茶、毛竹、森林药材等种植补助标准。毛竹低产低效林补助从每亩150元提高到300元、毛竹笋用林或笋材两用林补助从每亩250元提高到500元,新造雷竹笋用林补助从每亩350元提高到600元,对新建宽度达3米以上的竹林道路,按每公里1.2万元安排补助。

  地处赣西北的铜鼓县,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深厚,优越的自然环境孕育了漫山遍野的毛竹林。全县毛竹总面积达45.9万亩,年可采伐毛竹约800万根。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由于粗放经营,漫山翠竹发挥不出应有的价值,受低产低效、开发利用不足等难题困扰,竹资源很大程度上被闲置。

  铜鼓县大槽村党支部书记朱勇名回忆,“大槽村有2.5万亩毛竹林,低产竹林平均每亩补贴以前只有150元,算上其他成本,每年收益只有100元左右。”如何把这座竹山变成“金山”,也一直是朱勇名牵肠挂肚的事。

  破解发展难题,首先要找准对策。2022年,朱勇名到福建永安市参观毛竹林高标准改造项目,回来的路上,他分析当前大槽村毛竹低产的主要原因在于没有规模化经营,而规模化经营的前提是毛竹林要高产出。

  朱勇名组织成立了合作社,对毛竹林进行高标准改造,大力推广笋竹两用经营管理模式,吸引37户村民自发参加。2022年,该村共改造毛竹林720亩,新增高改面积1000余亩。昔日低产竹林摇身一变,成了丰产的笋竹两用经济林,竹笋产量、质量和竹林地综合产出率显著提升。

  作为全国首批十大“中国竹乡”之一,崇义县拥有毛竹林73.4万亩,活立竹蓄积量1.03亿株,年产毛竹1200万根以上。

  近年来,崇义县按照“山上抓基地、山下建工厂、园区育龙头、林区活三产”的发展思路,想方设法培育优质资源。

  “镇里竹制品加工厂和合作社多了,竹子变得好卖,大家屋前屋后、荒山荒地都种上了竹子。”铅厂镇义安村党支部书记钟宝佐说。

  从粗放经营到精细管理,崇义县创新竹资源培育机制,竹资源提质增效显著。如今,全县竹林亩产从3000元提高到7600元,冬笋产量从90公斤提高到170公斤,春笋从530公斤提高到1000公斤。

  科技支撑强化竹产业发展动能

  江西省从2020年开始设立竹产业创新项目,对笋、竹加工新技术、新设备、新产品给予资金补助,重组竹集成材无限接长技术、高耐瓷态户外重组竹材生产技术等一批先进科技成果得到了有效转化应用。2023年,全省年产重组材(含坯材)超4500万平方米,以竹代塑各类产品用材达115.5万立方米,竹纤维制品达430万件。

  雷竹竹笋清甜爽脆的口感深受长三角地区市民的青睐。雷竹也是江西省引进最早、栽植面积最大的中型笋用竹种,目前全省雷竹种植面积达15万亩,主要分布在弋阳、万年等赣东北地区。“一亩雷竹十亩粮,二亩雷竹上学堂,三亩雷竹娶婆娘,四亩雷竹盖新房。”这首顺口溜在江西万年县老少皆知。

  “由于雷竹出笋较早,赣东北地区群众争相种植雷竹。”江西省林业科学院竹类研究中心主任王海霞介绍。

  王海霞的团队主要从事竹类植物研究和推广,他们将现有科研团队与科技推广服务有机整合,积极开展毛竹冬笋、雷竹笋高产培育技术的研究与示范推广,先后在弋阳、婺源、东乡、分宜等地实施一大批科技项目,建立高效培育技术体系,营建大面积高效培育技术示范林。借助江西省林业局“百团千人送科技下乡”活动平台,累计举办笋用竹技术培训班23期、培训2980人次,编发技术资料近2万份,录制“雷竹覆盖技术”“毛竹覆盖冬笋培育技术”等关键生产技术教学视频5部,在“江西林技通”等平台广泛传播,点击量超45万次,有效普及了笋用林立竹结构调整、养分调节、林地覆盖等高效培育技术。

  此外,资溪、弋阳、乐安等地笋竹科技小院获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批复设立。竹基新材料与物质转化、森林固碳增汇、竹材工业化先进制造、功能性竹重组复合材料等省级工程研究中心获批立项支持。江西省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竹能源与碳材料科创中心、省林业局木竹家具绿色制造重点实验室等技术创新平台先后成立。科技部中菲竹子联合实验室、国家林业草原竹纤维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一批竹科技平台正在加快筹建。

  以竹代塑加快竹产业加工升级

  竹子是绿色、低碳、可降解的天然植物材料,从一次性竹制袋子、瓶子、纸张、包装、吸管、陶器、杯子和餐具,到更耐用的产品,包括电子设备外壳、手表、眼镜框……竹制品在很多领域都可以替代塑料产品。

  江西竹无论是原竹产品还是竹制板材等衍生产品,都拥有丰富的产品品类,将一根根竹子变为推进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竹产品,以竹代塑产业前景广阔。

  在安福县林产业园内,破片、挤压、成型、开料、打磨,经过一系列工序,一只只精美的竹碗从江西添竹工艺有限公司车间流水线上生产出来。

  以前,安福县毛竹加工企业主要从事竹筷、竹条席、麻将席等传统“老三样”生产,不仅资源消耗大,经济效益也不高。“一根长约10米的毛竹,仅能卖15元,经过精加工制成各类竹制品,产品附加值成倍提升。”企业负责人刘庆说。

  安福竹产业转型发展,见证了江西省加快竹产业科技创新、打造区域性特色化竹产业集群的步伐。

  通过多年发展,江西省竹产业已由过去以生产竹地板、竹胶板、竹筷为主,逐渐发展为竹建筑用材、竹纤维制品、竹家具、竹餐具、竹工艺品、竹炭、竹文化用品、竹浆纸产品、竹笋产品等多门类的竹产品。全省拥有1400余家竹加工企业,涵盖种植、加工、销售、科研各方面,其中国家重点林业龙头企业7家、省级林业龙头企业52家。

  壮大产业的同时,特色品牌也在加速培育。吉安市全力唱响“井冈翠竹”品牌,抚州市“乐安竹笋”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和首批“中欧互认”产品认证,弋阳雷竹笋、宜丰富硒笋等特色产品知名度持续扩大。资溪县成功举办第十二届中国竹文化节,乐安县连续两年举办中国(乐安)竹笋产业高质量发展经验交流活动……竹键盘、竹音箱、竹家具、竹餐具等本土以竹代塑系列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应用更加广泛。

  在竹资源大省迈向竹产业强省的过程中,江西各地正加快推进产业融合,努力推动竹产业高质量发展,让一根翠竹更好地富民惠民,成为乡村振兴的有力支点。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