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山西省紧扣“双碳”目标,科学推进造林绿化,多举措开展生态保护。全省森林面积达5542.9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23.57%,森林蓄积量达1.59亿立方米,碳汇能力明显提升,前期已开展森林碳汇开发、启动森林经营碳汇项目和造林碳汇项目试点。
近年来,内蒙古森工集团绰尔森工公司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发展思路,依托森林资源发展林下产业,形成了以经济林果、林下种植、森林旅游等产业为主的可持续发展新格局,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有机统一。
甘肃省定西市地处以干旱著称、曾经“苦瘠甲天下”的陇中高原,经过20多年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如今这里延绵不绝的山峦满目青黛,光秃秃的旱塬披上了“绿丝毯”。
近年来,浙江省绍兴市探索在香榧林下套种经济作物,取得可喜成效。目前,全市林下种植面积达5.8万亩,实现年产值2.6亿元,惠及农户3000余户,年人均增收4500元。
近年来,河南省方城县发展特色经济林和花卉苗木近2万亩,打造了集森林康养、林果采摘、观光旅游于一体的特色村庄30个,相关从业商户和企业80多家,实现产值近亿元,带动上万名从业人员脱贫致富。
“这里适合种植白芨、黄精等中药材。你放心种,我们做技术支持,遇到什么困难可随时联系我们。”在浙江省建德市寿昌镇“四联”帮扶基地,杭州市林科院院长何奇江、浙江省林科院研究员程诗明等专家在仔细察看了土壤类型、肥沃程度、林荫郁闭度后,对基地负责人徐永宏说。
近日,山东省自然资源厅下发《拟认定2021年度省级林业生态修复保护工程和森林生态廊道样板工程名单》,公示了9个省级林业生态修复保护工程、8个森林生态廊道样板工程,禹城市城乡连接路森林生态廊道工程被认定为省级森林生态廊道样板工程。
福建省南安市统筹山地、自然生态和区域特色产业资源,培育林下经济、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等产业,全市林下种植1.7万亩、林下养殖6.5万亩、林下采集3.6万亩,森林景观利用35万亩,林下经济总产值近5亿元,林下经济人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创建省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乡镇)10个,蹚出一条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双赢之路。
近日,在河南省三门峡市卢氏县范里镇关道村的一处荒山坡上,村民们一字排开,挥动着锄头、耙子,从土里刨出黄精,丰收的喜悦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
乡村土地,如何走上共富之路?
清晨的大松坪云雾缭绕,一抹抹纯白在峰谷间缓缓升腾,又随风四散,宛若蝉翼般笼罩着峰石和青松,恰似一幅泼墨山水画。
一头连着生态环境,一头牵着民生福祉。绿道建设契合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近年来,安吉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引领,大力推进绿道建设,串联山水人文,服务群众休闲游憩,促进城乡绿色协调发展。
“人在画中游”是绿道的主要特色,小古城绿道有茗竹观景平台、花廊架、茶山休憩平台等,绿道沿线有配套游玩场所;双溪绿道紧邻北苕溪,原汁原味呈现周边优美的山水、田园、溪滩风光,结合沿线历史文化资源打造绿道新景。
11月4日,第14届中国义乌国际森林产品博览会(以下简称“森博会”)圆满落下帷幕。
近日,“丽水云森防”场景应用在浙江省丽水市数字化改革场景应用现场路演评比(第一批)中荣获优秀奖。
太湖西南岸,图影湿地清波荡漾,白鹭翩飞;龙山绿道清风徐来,树叶清香;小浦十里银杏长廊,游人如织……在森林中呼吸,在美景中沉醉,在自然中学习,这些都是长兴市民日常生活中享有的“生态福利”。
秋日的霍山县东西溪乡,山清水秀、游人如织。这个热闹的旅游景区,几年前还是冷冷清清的。尽管有着优美生态环境和红色文化资源,但由于地处偏远、基础条件落后,百姓们只能守着绿水青山过穷日子。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查干湖时作出“生态保护和发展生态旅游相得益彰”重要指示。
当下,瓜州县锁阳城镇榆林大道两侧花儿朵朵,香气扑鼻,千亩向日葵种植基地绚丽壮观。
“环境越来越好,美景越来越多,我跑步健身可选的场地,今年也会越来越多。”春雨朦胧,万物复苏,站在自家落地窗前,放眼望去,不远处,一湖、一链、四区、三岛的格局已经慢慢展现,梅江公园二期建成开放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