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浏英:多元融合俱进的综合田园生态圈

来源:中国园林网   作者:黄浏英 何光群(整理)   日期:2017-7-18 15:29:15

5月28日,“2017中国首届田园综合体高峰论坛”压轴嘉宾、浙江大学饭店管理研究所副所长黄浏英女士发表《田园!让生活更加“心”动》的主题演讲,综合了田园综合体发展的现状、构成、文化、品牌等方面做了生动介绍,她呼吁所有关注乡村发展的人,共同以纯粹和宁静的态度,共建精彩丰呈的田园生活,心向田园的美好未来,为本届高峰论坛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受主办方新田家学院的极力推荐,活动结束后我们对黄浏英女士进行了采访。

黄浏英女士做主题演讲

黄浏英:我有一个梦想,逃离拥挤的城市,逃离摩肩的人流;我有一个梦想,一栋小屋,面向原野,风吹麦浪香;我有一个梦想,春花秋果里,绿水青山间,能见自己、天地与众生;我有一个梦想,去往心灵的彼岸和生活的原点,与万古风月一瞬相逢!

田园!让生活更加“心”动

2000年,中国大陆乡村的数量大概是370万个,2010年时为260万个,10年期间有110万个乡村从此不复存在,平均每年消失11万个,每天超过300个村庄成为历史的尘埃,平均每年超过1600万的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2011年后,乡村消亡的问题引起了国家层面的重视,但依然阻挡不了乡村走向衰败的趋势。数千年来,这么多村庄躲避过了战乱、瘟疫,和平年代却躲避不过某些地方领导意志主宰下的野蛮拆迁和无序发展。

作为一个农耕文明大国,我们的文明、文化、文脉传承不是来自于城市、城镇,而是乡村我们的乡村拥有自然亲切的乡野美,原汁原味的乡土文化,丰富自然的康养资源,淳朴温暖的人际关系,浓情质朴的家园情结和归园田居的生活方式。但是发展到今天,与城市的发展相比,在城乡二元结构的当下,乡村发展存在着村庄建设千篇一律,特色景观遭受破坏,乡愁记忆缺位错位,产品体系结构失衡,业态营造单一机械,人才流失活力匮乏,圈地发展铜臭突出,生态环境脆弱堪忧,公共服务设施短缺等问题。总而言之,整个乡村发展走到今天,貌似后劲已经严重不足。

“三农”问题一直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关心的首要问题,“请进来,走出去”的路径固然有可取之处,但背后却是牺牲乡村的可持续发展。2017年,中央“田园综合体20171号文件”提出: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等渠道开展试点示范。发展田园综合体建设,促进环境改进、产业提升,以农民为主体的参与合作方式,促进业态多元化发展。

黄浏英女士做主题演讲 

田园综合体的基本构成,需要有景观,通过果园、农田、苗木、花卉、湿地等吸引人流;有休闲聚集区,有吃、住、行、购、娱的综合体系;有农业生产区;有居住区和社区配套网这五大基础的配套设施,形成产业之间的互动。千岛湖的一条“鱼”如何能够做到“9有”(有名字、有资本、有水平、有文化、好看、好吃、好玩、好购、好游),因为运用了跨界、融合、创新的思维,从传统鱼业到品牌鱼业再到文化鱼业的升级,从产销、美食、旅游、文创、制造等方面形成了价值完整的鱼业产业链。跳出这行做这行,通过提供多元的消费体验,最终形成了产业的深度融合。

田园综合体的魅力在于化“整”为“零”,从传统田园向品牌田园、文化田园过渡,其中有五个要点:第一,要接“二”连“三”,即农民、农业、农村,用第一产业链接第二、第三产业;第二,要上“串”下“跳”,即产业链的上下游整合;第三,要合“纵”连“横”,即把产业链做长做宽;第四,要内“生”外“推”,田园在发展的过程中,现在更多的是借助于政府和企业的外力推动,但从农村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更应该激发农民内在的动力,乡村应该是内“生”式的发展,让农民做主;第五,要“软”“硬”兼施,“硬”即公共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软”即各项服务同时跟进。

我们应该深度推进产业融合,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要维育(维持、培育)原乡的特色文化。乡村的文化我们要真正把它保留下来,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思想意识体系,人生观、自然观、宗教观等;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饮食、节日、服饰等等;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民间艺术、故事传说,对于这些,我们要精耕细作。我们传承乡村,不是一种形态建筑,而是一种真实的光阴故事我们要寻回故土的价值观,重塑乡土的恩华,所以未来的新田园是多产业融合发展的田园生态圈。有一点可以肯定,未来,我们人类所追求的居住形态,一定是反城市和类乡村的聚拢,是万物互联俱进之下的新田园。

采访部分:多元融合!

大会结束后,黄浏英女士接受了中央电视台和中国园林网记者的联合采访!

黄浏英女士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

中国园林网:“吃”有什么样的境界?

黄浏英:我们跑到乡下去更希望吃到原汁原味的乡土餐饮。首先要特色、自然、价格实惠,还要适当的让游客自己去动手,用“吃”做引,用一系列多元的活动让游客留下来,这就需要我们的各种农事体验、民俗活动跟进,让游客做一枚幸福的吃货。但是,现在很多农家乐在就餐环境方面存在突出的问题,用一般标准化的排面布局,失去了原汁原味。我们应该从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多元的角度给游客一个饱满的体验。以此还延伸到很多的民宿改造,应该是让现代建筑乡土化、乡土建筑现代化,主要体现在功能上的现代化、建筑用材本地化等方面,用原生的质材做点缀,把一些公共设施做成景观。吃很重要,但是现在,我们要从“胃”到“味”的满足转变,要满足嘴巴里的饮食要求,更要满足多元的消费体验。

中国园林网:如何激发农民的内“生”能力?

黄浏英:从硬件层面,政府应该打造好配套的基础设施,让年轻人回到乡村里,那里有他们发展需要的基本条件,这些配套的基础设施一定需要政府来打造的。在此基础上,开发的模式一定要本地的农民受益,全面公司化的运作其实不值得提倡,应该充分利用农民的积极性。农民是土地、房屋真正的主人,内“生”式的发展就是充分调动农民的利益积极性。换言之,我们在旅游发展、乡村发展、新田园综合体建造的过程中,我们所获得的回报,村民是实实在在能够得到的,比如环境改善、产业提升、品牌提升,经济有回报,村民也得到回报,这叫“共建、共享、共进、共荣”,这个理念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园林网:产业融合的起点在哪?

黄浏英女士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

黄浏英:过去的20多年,“三农”跟旅游的融合是最多的,现在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越来越甜蜜,但是现在存在的问题,最普遍、最大众化的一种是农家乐,在江浙一带已经得到比较好的升级,但是其他地区依然是单纯的农家乐阶段。旅游永远是一座金字塔,它的消费能力是可以分层的,所以产品一定是多元化的、多样化的,以此为基础,相应的文创产业、高科技农业、设施农业,包括地产、乡村养老等。所以当前要产业融合,首先要农旅联动,做精、做透、做活,旅游业本身的乘性效应是非常明显的,在学术层面有过统计,旅游业做起来之后,它至少能带动119个行业的发展,旅游的一根“藤”能结出多个瓜,最好的瓜叫“杂交瓜”。所以,以旅游为抓手,充分带动农业和其他产业的发展,从内部激发农民的积极性,政府、政策从外部层面推动,让在这个生态圈里的每一个分子都充满生命力,这样才能生生不息!

注:

新田家学院:新田家学院是全国首家致力于“田园综合体”培训、研究、规划、设计的专业机构。学院依托杭州新田家智库,整合浙江大学农村发展研究院、浙江大学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浙江农林大学中国农民发展研究中心、浙江大学城乡规划设计院、同济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以及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荷兰、日本、中国台湾等境外研究机构专家资源,立足培育涉农企业领军人物、农业技能型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推动现有农庄、农场、合作社、农业特色小镇、农业产业园以及农旅产业、乡村地产等转型升级,为生态庄园、田园综合体科学发展、有效盈利提供智力支撑。

推荐阅读:

吃了一次亏,不能老吃亏

今年为何榆家傲?

这个会为什么如此受欢迎?

服务也是竞争力

热门
版权所有:园林网 客服邮箱:Service@Yuanlin.com 客户服务热线:0571-81999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