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网记者胡金专栏

今日秋分,来谈谈建筑师王澍

来源:中国园林网   作者:胡金   日期:2018-3-2 9:47:27

“秋水,是一个很中国的概念,它表现了中国人对于自然的敏感。”建筑师王澍在美国康奈尔大学以《与水絮语——以自然的方式建造》为题做了一场演讲,解读了建筑与水的不同关系。而今日秋分,便借此秋字来谈谈我对此秋水的粗浅理解,及对王澍的三点印象。

对王澍的第一印象,应该算在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上,虽然当时并没有这种意识,没有将人类行为与建筑空间联系起来想过,但这给确实给我无望的中学时代带来些亮光。所以,对王澍的第一印象,便来源于这所承载生活状态的空间。

理想中的大学,应有散文式的生活,学习状态是漫步式的,让人更愿意久呆,进而能全心去思索某些问题。如今靠山垂野的大学区处处皆有,但少有第二座校园能映现出一种自得。陈嘉映曾赞美它,这是国内大学里少有的,能让师生咖啡馆小酌、秉烛神游夤夜,而毫无作息表压力的校园。这话我认同。

王澍自己也曾在《造房子》中这样写道:我要做的,就是让人们在某种无目的的漫游状态中,一次又一次地从亲近身体的场所差异中回望那座青山,返回一种我们已经日渐忘却的知识,使一种在过去一个世纪中被贬的生活方式得以活生生地复活。

“文人气质”是别人说给我听的王澍,也是我对他的第二印象。而信奉蒋方舟那句“在这个时代,文化变成了一个看似非常喧闹,但其实非常沉默的事情。”的我,听了别人眉飞色舞的介绍不禁往后退了退。因为工作及小伙伴的推荐,看了王澍写的书籍文章演讲等,印象在慢慢改观。

曾有国美学生在知乎上诉苦,理念大于天却苦了一干人:潮湿、阴暗的宿舍,突然截断、悬在半空的廊桥等,意义何在?王澍曾接受采访时说,“你就想前面有没有路,就开始有想法了。”我听不懂,只是后来为遣郁气行至山林,默念“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时顿然想起那半截山道,与他此次提及的“与中国画一样,中国文人喜欢将自己隐逸在山林之中,同时对于丰富的自然保持感官。”有些相似。

“造房子,取决于这个人对世界的态度。”在王澍的意识中,他首先认为自己是个文人,碰巧会做建筑,学了做建筑这一行,从这样的一个角度出发,看问题的视野就不太一样。在王澍眼里,中国园林中的道路通常分为两种,一种是顺利通向山顶,而另一种则不是,后者被他认为是“哲学的小路”。

“建筑感官”是我对王澍的第三印象。这是在参观过宁波博物馆和宁波美术馆之后,为了求证又去杭州河坊街找他特有的立面墙,去找国美建筑设计的分析材料等,及参观不少工程项目之后的切身感受,当然其中也有材质方面的问题。

遇到的设计师几乎都能唠两句美学、吟说诗文,而在价值观多元的社会条件下,建筑之于文化的表达范围其实特别宽泛,元素、形式、空间、功能等几乎都能独立展现,但对于基数庞大、人文素养有别的大众来说,生理层面更具说服力吧。

那种能够真切感受,不用去翻书、看画、读诗、品茶,只要你走进去,每个毛孔都会张开。那里有记忆,活生生的人的记忆。毕竟,对于秋天,是别人告知你的真实,还是你自己看到一片落叶、迎来一阵秋风来得真实?

推荐阅读:

南方园林企业北上施工的难点与对策 ——以第九届中国花卉博览会之浙江园为例

翁苑钧:景观绿化设计的系统实操基础

唐学山:中国园林·民族基因·美我神州

陈宪章:陕西苗木发展要在“名优新奇特”上下功夫

热门
版权所有:园林网 客服邮箱:Service@Yuanlin.com 客户服务热线:0571-81999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