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东营破解盐碱地造林绿化难题

2012年11月12日 14:07国家林业局政府网

中国园林网11月12日消息:面对盐碱地绿化这一世界性难题,山东省东营市高举科技兴绿的大旗,专门成立了林业科研机构,先后与中科院、国家林业局、北京林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等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开展的《黄河三角洲重盐碱地植被恢复技术研究》、《滨海盐碱地草坪草引种建植管理技术研究》等10余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和省科技进步奖,30多项科研课题和发明专利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为滨海地区盐碱地绿化提供了大量的造林绿化树种和积累了宝贵的理论研究经验。造林绿化植物由建市初期的10余种增加到566种,其中331个得到广泛应用,极大地丰富了东营生态类型和植物物种。

东营市专门组建成立了东营市林业科学研究所,协调、组织科研工作,着重整合林业科研力量,创造锻炼技术优势,侧重耐盐植物的研究,有的放矢展开科研攻关,目前,东营市承担、参与国家、省和市耐盐植物研究项目12项;积极争取省林业厅的支持,在东营市设立山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东营分院,专门开展盐碱地改良造林和耐盐树种选育、培育研究。建院以来,已累计承担国家、省项目26项,取得“困难立地造林技术研究”、“耐盐碱植物引进筛选及其配套技术”等10多项科研成果,技术推广12万亩;积极开展与中科院、中国林科院、北京林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省林科院科技协作联合攻关。

东营市充分利用现有科研基地,集约经营,精心建设,力求发挥最大效益。目前,东营市已经建有山东省林科院东营分院基地、东营市苗圃基地和珍果园基地,共640亩,收集引进耐盐树种种质20余科、160余种;通过宣传鼓励、政策扶持、技术培训等方式,指导、带动社会力量参与耐盐植物的引进、培育,社会育苗逾3万亩,其中,东营长河林业公司成立黄河三角洲耐盐植物研究所,与山东农业大学合作,建设500亩耐盐植物研究基地;东营三明林业公司与北京林业大学合作,展开了耐盐碱杨树的引进、繁育;河口区、利津县、垦利县、广饶县也结合各自实际,建示范园、树立样板苗圃,积极做好耐盐植物科研载体建设;以 “三网”绿化、沿海防护林建设、环城生态防护林体系建设等重点工程为载体,大力推广耐盐植物研究成果。

东营市不断加强耐盐碱林木种苗引进繁育工作,截至目前,耐盐植物社会育苗已发展到200多家,年出圃各类苗木2900多万株,年产值近亿元;加强耐盐品种的商品林建设,在抓好生态建设的同时,大力倡导、支持发展耐盐碱杨、J172柳、杜梨、金银花、沙柳、竹柳等商品林,引导群众转变经营观念,提升经营水平,促进林农增收致富,培植林业产业发展壮大;不断加强耐盐品种的生物质能源林建设,耐盐品种是东营市生物质能源林建设的首选品种,当前,东营市已经在承担的中央财政资金林业推广项目——柽柳新品种选育与推广上,示范建设生物质能源林1000亩,辐射、带动发展10万余亩。

截至目前,东营市共完成市级以上科研项目30余项,取得“耐盐碱植物引进筛选及其配套技术”、“高效速生杨新品种及栽培技术”、“不良立地造林配套技术”、“条台田、盲管、竖井、暗管、条田风车等抗盐碱造林技术”、“泥质海岸沿海防护林基干林带建设配套技术”等20多项科研成果,其中《高效速生杨新品种及栽培技术推广》、《绒毛白蜡优良无性系引进培育及产业化开发研究》项目获得山东省林业厅科技进步二等奖,《柽柳引种与新品种选育研究》获三等奖,探索出了条台田、盲管、竖井、暗管、条田风车等六种盐碱地改良造林模式,引进、选育出了东柽一、二号、园蜡一、二号、“冬红”欧洲白蜡、J172柳、耐盐碱杨、杜梨、金银花、沙柳等160多个耐盐优良品种,并在“三网”绿化、生态林场、沿海防护林建设中大力推广应用,大幅度降低了绿化成本,加快了绿化步伐,促进了东营林业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

推荐阅读:

山东东营:盐碱荒滩“变身”生态林场

山东无棣县探索盐碱地栽培苜蓿新模式

山东无棣黄河岛:盐碱地种草变“聚宝盆”

石山种树盐碱地造林 科技助建江苏绿色屏障

(来源:国家林业局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