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月亮湾的海防
中国园林网8月27日消息:这是南中国的一块净土。椰风吹绿,海韵怡人。绿,是海南最大的特色,是海南最靓丽的名片。大自然慷慨赐予的这份礼物,海南人民从来都悉心呵护,倍加珍惜。
十年来,沿着科学发展观的指引,海南“生态省建设”的步伐越来越坚定,走出了一条以人为本、环境友好、集约高效、开放包容、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崛起之路。
十年来,海南经济建设成就喜人。而更喜人的是,在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保护水平不降反升,山还是那么青,水还是那么绿,环境质量依然保持一流。
十年来,优良的生态环境成就海南的核心竞争力,成为海南发展的最大资本,给海南带来绿水青山的同时,更送来金山银山,为经济社会发展打造了一座巨大的“绿色银行”。
坚守是最大的政绩
坚持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一任接着一任干
去年,岛内南北两个空港的客流量双双突破1000万人次,全省接待过夜游客突破3000万人次。这两个标志性的数字,表明海南迈进了人气劲旺的新阶段。
游客来海南,冲的是碧海蓝天、阳光沙滩、绿水青山,冲的是海南一流的生态环境。如果没有这些,海南就没有卖点、没有看点、没有吸引力了。只有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科学发展之路,海南才有可能成为中外游客的度假天堂和海南人民的幸福家园。
寻求一条既符合世界发展潮流、切合海南省情,又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维护老百姓长远利益的多赢发展道路,是海南在这十年里不懈的追求,也是国家赋予海南的重大责任。
海南是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为了加快发展,海南上下不懈探索。在经历了一些挫折,走过了一些弯路之后,进入新世纪,海南人民更加清醒认识到: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是海南科学发展的核心资源,是海南最大的资本、最好的品牌、最强的竞争力、最根本的生命线。
海南之于生态,一份坚守的理念十年不变;保护优良环境,一种全新的政绩观十年一以贯之。历届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一任接一任,不动摇、不懈怠。
十年来,省委、省政府对生态建设的认识不断深化——每一次事关海南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保护生态环境毫无悬念都被置于重要地位,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
早在1999年,海南率先提出建设生态省的宏伟目标,成为全国第一个生态示范省。在此基础上,2005年,省第三届人大常委会修编海南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坚持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建设。
2007年,省第五次党代会决定实施“生态立省”的战略。2009年底,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赋予海南的六大战略定位之一就是“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
随着实践的深入和思想认识的升华,在国际旅游岛建设走过两年多后,省第六次党代会作出了顺应时代潮流、符合海南实际的历史抉择——坚持科学发展,实现绿色崛起。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罗保铭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已成为海南科学发展的核心要素,也是全国人民的共同财富。保护好海南的生态环境怎么强调、怎么为之付出都不为过。绝不能拿海南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去博取一时的政绩。
十年来,针对生态文明建设,省人大和省政府一共出台了超过60项有关地方法规和政府规章。通过财政、社会和企业等多渠道投入环保的资金达到260多亿元。
我省首创的文明生态村建设成为全国生态建设的一大品牌;覆盖全省主要城镇的污水垃圾处理体系基本形成;在全国率先实行较完善的森林生态补偿制度;在全国率先出台全省生活垃圾收运体系规划;在全国率先开展绿色照明示范省建设……
十年坚守,保住了海南最亮丽的底色,守住了百姓的幸福家园。
双赢是最大的追求
海南经济跨越发展,生态保护水平不降反升
华能海口电厂是海南的骨干电厂,也是海南目前最大的电力能源基地。为了海南的碧水蓝天,海口电厂放弃眼前的利益,淘汰两台5万千瓦燃煤发电机组,并关停1台13.8万千瓦小火电机组。
这是海南全力推进节能减排的一个缩影。在生态环境面前,短期的经济利益要让步。
建省晚、底子薄、基础差的省情,决定了海南的第一要务是发展,需要大开发、大建设,做大经济总量。但发展是有前提、有条件、有约束的。正如省委副书记、省长蒋定之指出,要坚定不移把保护海南生态环境作为国际旅游岛建设的第一原则和第一要求、最大前提。海南坚决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黑色之路,而坚定走绿色、低碳、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之路。
在空间布局上,海南坚持把海南岛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根据环境承载能力,明确优先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及禁止开发区域,分区分类布局生态功能和产业发展方向。在产业布局上,海南优化调整经济结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集约发展低排放、低能耗、高技术、高效益的新型工业和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热带特色生态农业和海洋经济,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之路。
上项目决不降低环保门槛,决不为了一时的经济指标而破坏了生态。开发水平和能力不高的,宁可不开发,决不为了短暂的利益而丢了长远发展的本钱。我省408万吨立窑水泥产能全部淘汰,以废纸为原料年产1万吨及以下的造纸生产线也全部淘汰,到去年底,我省已基本淘汰全部落后产能。
十年间,全省生产总值从2002年的600多亿元,到2011年的2500多亿元,经济总量增长4倍,经济建设实现了跨越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海南的生态保护水平不降反升:森林覆盖率以每年约0.8个百分点的速度递增,由本世纪初的51.8%提高到60.5%,居全国第二位;大气、河湖和近海水体质量达到优良标准,生态环境继续保持全国一流。海南人均二氧化硫排放量、人均氮氧化物排放量等指数值均排名全国第一位。
最近,一则好消息传来,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和北师大联合发布的《2012中国绿色发展指数报告》显示,海南在本次入选的30个省(区、市)绿色发展指数中位居第四,海口在38个城市中位列第二。这是海南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实现双赢的又一有力证明。
绿色是最大的银行
谁拥有排碳权,谁就拥有发展权
以原始热带雨林为卖点的呀诺达景区,在动建时不仅严格保护一草一木,还在景区见缝插针种植乡土树种,在路边种植花卉、观叶植物等绿化树种。种树总量2.3万株,草坪绿化面积达5.3万平方米,尽最大努力提高绿色覆盖率。
2010年呀诺达全年接待量超过100万人,2011年游客总接待量猛增至300万人。每天看着如潮水般的人流涌进雨林时,越来越多的人真真切切明白了一个道理:生态本身就是生产力,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的关键要素。
在市场配置资源和人们追求幸福指数的背景下,海南生态环境的健康价值、市场价值和升值空间巨大。十年里,无与伦比的环境资源,使海南渐成资金、智力和技术“洼地”,有力推动海南从十年前的“经济恢复性增长”,迈入今天的“跨越”发展,更为明天的发展积蓄巨大能量。
植树造林、绿化宝岛,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以为建设中外游客的度假天堂和海南人民的幸福家园打下重要基础,又增加森林碳汇,为明天上项目预留环境空间,积蓄发展能量。十年来,海南造绿行动一刻没有停歇。仅过去的五年,全省有上千万人次植树造林238万亩,森林面积增加到3000多万亩。
今天,全省上下大力推进绿化宝岛大行动,打造一批城市森林公园、城郊湿地公园,营造全岛天然大氧吧。争取到2016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62%,森林总碳储量超过6000万吨,各市县城区绿地率达到35%以上、道路绿化达标率达到95%以上。
正如罗保铭指出的,将来谁拥有排碳权,谁就拥有发展权,森林碳汇越多发展的主动权就越大。十年来,海南狠抓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年复一年、一以贯之地实施,未来不仅会建成全国生态文明的示范区,成为中外游客追求养生、健康的绿色家园,还将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
生态是最大的民生
让老百姓尝到生态建设的甜头
“提起荒沙滩,叫人心惊寒,风起不见天,沙没房屋顶,村庄被沙压,良田变荒滩。”这是曾在海南沿海群众中流传的一首歌谣。乐东、东方一带的老人至今还记得,过去由于没有海防林的守护,时常风沙弥漫,不仅良田、房屋遭殃,患砂眼病、红眼病的村民也很多。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海南人工营造的1000多公里海防林基本合拢。到了本世纪初,海南海防林被毁总长达229公里,沿海沙化土地面积达100多万亩。2007年,我省提出“用三年时间恢复海防林”的目标,由此掀起海防林造林高潮,造林15.8万亩,在1500多公里海岸线上筑起了一道防风固沙、涵养水源的环岛“绿色长城”。如今,家园干净了,眼睛患病的也少了,海防林下有的还种上了西瓜、哈密瓜,发展起林下经济。
千里海防林的变化,是海南十年来生态惠民的真实写照。生态建设,是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关乎海南人民根本利益的民生事业。
十年间,中部山区群众守住了青山,又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海南率先全国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每年投入2.7亿元用于中部山区生态补偿,让成千上万大山里的群众放下了柴刀,拿到了补助。
十年里,海南农村面貌大为改观,百姓尝到了生态建设的甜头。到去年,全省已建成文明生态村1.2万多个,占自然村总数超过51%,改水、改路、改厕、改圈和茅草房改造,6000多个村庄告别旧貌,近40万农户建起沼气池,极大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还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给农民带来改革和发展的成果。
天还是那么蓝,水还是那么绿。十年来,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过程中,海南终于找到了绿色崛起这个最佳结合点,在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一步一步走向生态文明。而这个选择,来自正确的政绩观,来自不懈的理想追求。
海南的美,诗情画意;海南的绿,沁人心脾。海南人正用坚定的决心、实干的双手,举起神奇的画笔,描绘出山清水秀的绿色家园。
推荐阅读:
(来源:海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