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1月16日消息: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提到了中国发展的突出地位,强调把生态文明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这里就这个话题的世界背景、中国内涵、上海思考,谈一点信息和观点。
世界背景——
50年来的绿色发展
思想演变
以联合国的三次世界首脑会议为标志,世界有关环境与发展关系的认识,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四个模型。了解这些阶段以及思想和政策的演变,可以深入了解中国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了解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体和生态文明观念的国际意义。
过去50年的历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62-1972年的环境问题提出阶段,1972-1992年的可持续发展与三个支柱的阶段,1992-2012年的绿色经济与全球环境治理的阶段。
贯穿过去50年理论和政策演变的中心思想,是强调经济社会发展应该与资源环境消耗脱钩。
依次深化的理论和政策模型可以概括为四个。一是环境与发展的二维模型,强调资源环境可以支撑的经济社会发展;二是可持续发展的三个支柱模型,强调发展需要注意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效益;三是绿色经济的四面体模型,强调绿色发展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等利益相关者的合作治理;四是发展质量的三个层面模型,强调好的发展应该注意四个方面的资本。
中国内涵——
中国生态文明发展
的关键问题
学习十八大的生态文明观念,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深化理解和政策推进。
在为什么的问题上,要能够在生态承载力的范围内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突破中等收入陷阱所涉及的三个20%问题。
在是什么的问题上,要将生态文明和脱钩发展的概念融入城市化、工业化和消费方式发展中。在新型城市化(生态空间)方面,强调从空间蔓延、功能分离转向空间紧凑、功能混合;在新型工业化(生产空间)方面,强调从线性经济的、高碳的发展转向循环经济的、低碳的发展;在消费方式方面(生活空间),强调从私人拥有导向的消费方式转向私人拥有和公共服务并举。
在怎么做的问题上,要进行面向生态文明和脱钩发展的战略创新、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
上海思考——
绿色导向的上海城
市创新与转型
生态文明和脱钩发展的概念有利于明确上海创新驱动和转型发展的方向,由于制约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资源、环境、生态空间,因此上海的创新驱动和转型发展本质上是绿色导向的,出发点和检验标志是经济社会的增长不以自然资本的高消耗为代价。
按照绿色化程度提高的时序,需要依次解决三个脱钩或者资源环境消耗的拐点问题:
一是通过产业结构的转型和提升,提高绿色效率,进一步巩固资源消耗强度意义上的脱钩发展;
二是通过消费方式的转型和提升,克服强度降低但是总量扩张的X形悖论,实现人均资源环境意义上的脱钩发展;
三是通过紧凑城市的布局和发展,谋划人口进一步增长的生态空间安排(上海的东、西、南、北、中五个区域形成绿色发展的市域城市体系),努力为实现资源消耗总量意义上的脱钩发展创造条件。(此文为上海市委1月14日常委学习会听取的专题辅导报告)
推荐阅读:
(来源:东方早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