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雕塑变形记 城市雕塑要接地气

2013年06月21日 11:32江南都市报刘国伟

中国园林网6月21日消息:走在南昌的街头,会发现越来越多的雕塑掩映点缀在楼旁街头、绿地花园之中。南昌的城市雕塑有革命题材作品,也不乏与城市发展呼应的城雕。近些年多了些人文历史城雕,雕塑艺术家们纷纷向历史名人、市井文化要题材、要创意源泉。不论是何种城雕,都是艺术家在捕捉人们对城市的印象,让人们一看就明了:“哦,这就是南昌”。现在,不妨让我们一起回头看看雕塑南昌的这些时光。

人文雕塑风潮在南昌日益盛行

从阳明公园里的旷世大儒王阳明雕塑,到八大山人梅湖景区的江西名人雕塑园(这里安装了朱熹、陶渊明、文天祥、王安石、汤显祖、黄庭坚、欧阳修、曾巩、傅抱石等58位名人雕像);从步行街的《老井》雕塑到赣江市民公园的历史文化长廊、历史名人、《往事钩沉》等系列雕塑。不可否认,人文雕塑风潮在南昌日益大行其道。

南昌为什么偏重人文雕塑?南昌市城市雕塑管理办徐林晃主任说,雕塑也是会说话的,依托于南昌本土历史文化、民俗风情,打造出来的雕塑作品才能代表南昌的特点。早些年,全国雕塑进入繁荣发展阶段时,许多地方跟风式地建造西方现代雕塑,不仅群众看不懂,专家也看不懂。著名美术文艺评论家王朝文就曾指出,这种现象极其不正常,以看不懂为美,哗众取宠、奇形怪状的城雕应该予以拆除。

在专家看来,城雕是一种感觉和精神的凝聚,这种感觉是大家对城市精神共同的聚合和认同,但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精神,需要大家共同去发掘。今天中国的数百个城市,基本的面目已经是大同小异。从雕塑的视角来看,应该要从城市的历史人文,从人们的风俗习惯等方面发掘城市的个性。

当然,对历史题材的挖掘,对历史人物的表现,也同样需要雕塑家有追求艺术视角和创作观念的独特性和新颖性,要有大胆的审美角度、精妙的艺术构思和独特的艺术表现。拿江西名人雕塑园来说,这些雕塑作品运用不同的雕刻形式、不同的表现方式,各种各样的姿势、动作都是根据每位历史名人的某个故事情节或传说塑造出来的形象,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能体现每个人的个性。另外,大面积地雕塑各种形态的创作手法,本身在全国也属于首创。

革命题材仍是南昌城雕最深烙印

追溯南昌城的雕塑时光,最深的烙印仍然是革命题材作品,这也是南昌人对城雕最早的认知。

较早的代表作品出现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在江西革命烈士纪念堂前建造的《红军》雕塑;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当时红色浪潮一浪高过一浪,亚非拉各国纷纷独立,中国提倡与亚非拉人民紧密团结在一起,结合当时的历史环境,当时在省展览中心两侧就曾建有两组群雕:一组是全国人民大团结(即中国工人与阿尔巴尼亚工人手举毛主席语录),另一组是《亚非拉人民大团结》,其创作水平相当高,但均在1978年被毁。

从当时来讲,南昌还是一个雕塑很少的城市,这与时代的发展有关。到了新世纪以后,革命题材的城雕创作仍有重大动作,这就是八一广场的《军史浮雕》。为配合南昌市八一广场改造工程,南昌市城雕办负责了八一广场雕塑艺术工程,为期一年零两个月,横跨2003年及2004年两个年度。南昌是革命的摇篮,是军旗升起的地方,为更好地表现南昌这座英雄城市,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城雕办特聘请中国雕塑学会会长、全国著名雕塑家程允贤亲自挂帅,组织中央美院雕塑家们创作八幅《军史浮雕》。为了再现当年江西人民各时期抗战的宏伟历史画卷,城雕办还多次前往北京与雕塑家沟通,并寻找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为雕塑家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

改造后的南昌八一广场八幅《军史浮雕》、八幅表现赣文化的青石雕《风景浮雕》、广场中心主题雕塑《星火燎原》等,受到一致好评。2004年,在“全国第三届城市雕塑成就展”上,建设部、文化部、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通过评选,颁发给南昌市三项大奖,即:《特别奖》、《优秀组织奖》以及八幅“军史浮雕”作品获《优秀作品奖》,南昌也是唯一同时获得三项大奖的城市。

城市雕塑要接地气

如果将公共艺术当做城市雕塑的一种时尚说法,那么就不难理解每一座新城市雕塑的建立,会引来市民们拍照留影、品头论足的行为。

对于漫步南昌街头的人们来说,处于公共空间的雕塑是一种“强迫”的视觉艺术和文化辐射,优秀的作品可以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经受文化的浸染。实际上,正是由于城雕与城市之间的特殊关系,城雕日益受到公众的关注,“十大最丑城雕”的网络评选年年都出现。

徐林晃认为,一座好的城市雕塑,首先就是要与地域文化结合,接地气,如果作品的主题与地域文化不符合,那肯定是不合格的。其次是要与城市环境相得益彰,包括体量大小都有密切关系。城雕不是雕塑家一个人的事情,而需要城市规划师、建筑师三方配合。再次就是创作水平与艺术质量。打个比方,放置在城市公共空间的雕塑就像是城市的家具,就和现在生活水平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会添置家具、购买油画挂在墙上一样,不管怎么搭,都一定要和家里的整体风格相配。 

推荐阅读:

湖南:雕塑系学生几近失明 眼里却闪着梦想的光

学生街头“激吻”雕塑引热议 艺术思维开放需理性

陈融:用雕塑把断层文化纳入现代视野

蔡志松:中国不缺好雕塑家 缺机会

(来源:江南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