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5月21日消息:珠海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建设“生态文明新特区科学发展示范市”的发展定位,以实施“蓝色珠海科学崛起”战略为统揽,以创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市为抓手,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取得明显成效。
近年来,珠海市委、市政府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民心工程”和“办实事工程”,列入年度政府工作报告,统一指挥协调,科学部署决策,创建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以“五规合一”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加快推进“五规合一”,将生态文明建设规划融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城市主体功能区规划、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保生态空间的合理保护与开发。科学布局产业空间,将全市划分为4个一级生态功能区、12个二级生态功能区,以及86个三级生态功能区。积极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东部重点抓城区提升,西部重点抓生态新城建设。以凤凰山自然保护区等重点项目为切入点,积极寻找城市亮点,打造城市名片。开展“清土地、清项目、清政策”的“三清行动”,清理闲置土地,优化生态格局,为高端产业发展预留了空间。
以“三高一特”促进生态经济发展。注重培育具有绿色生态经济特征的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高端服务业、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特色海洋经济与生态农业,积极构建“三高一特”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珠海产业发展参与全球经济的中高端竞争。因地制宜开发生态旅游,多元化发展海洋经济,并初步形成“一港二带三区”的海洋经济格局。
以“共建共享”打造生态宜居城乡。开展“共建美丽珠海、共享美好生活”行动,率先启动创建幸福村居工作,实施特色产业发展、环境宜居提升等工程,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达到全国文明城市、生态文明示范市的创建要求。全市各级政府挖掘各方资源,大力开展与民生相关的创建工程建设,环保投资占GDP比重首次达到3.7%的高位。凤凰山公园、景观林带等绿色工程先后启动,中信环保工程、机动车减排等重点治污工程开局良好,污水治理工程克服重重困难稳步推进,桂山、三灶、莲州等边远乡镇改写没有污水处理设施的历史。
以重点工程带动生态环境提升。投入14.93亿元用于污水处理厂新、改、扩建工程,建成污水处理厂13座,污水干管总长超过700公里,污水处理能力达66.4万吨/日,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8.5%。完成前山河、白沙河、凤凰河、桂花涌、白石涌、平塘涌等十几条近220公里的河涌综合整治。完成重点企业脱硫工程,关停锅炉17台。强行淘汰黄标车2500台,完成3550辆2000年前注册登记的黄标车退出运营。累计核发机动车环保检验合格标志51.3万张,引进1129辆新能源公交车,占公交车总数的62.7%,全年空气质量在全国重点城市中位列前十。城市垃圾区、镇、村三级管理模式基本形成。
以体制机制创新强化工作保障。成立以市委书记、市长和分管副市长为领导的创建领导小组,建立市委领导、人大督办、政府实施、各级各部门具体落实的保障机制。印发《关于创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市的决定》以及《四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等配套系列文件后,2013年新出台《党政领导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办法》,把生态环保、生态修复等指标纳入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并建立生态目标责任制和创建工作督办制度。同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立法,率先颁布实施党的十八大后全国首部生态文明地方性法规——《珠海经济特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法制保障。
以点带面夯实生态文明建设基础。香洲区2012年率先通过国家生态区验收,2013年,珠海市成功创建成为广东省生态市。金湾区、斗门区成功创建成为省级生态区,并顺利通过了国家级生态区的技术评估。成功创建了国家级生态乡镇(村)8个(7个镇、1个村),广东省生态示范乡镇(村、社区和园)25个,珠海市生态示范村(社区)255个。斗门生态农业园成为首批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规划建设面积超过全市陆地总面积的1/6,撤销位于园区内的工业园,启动了对园区的单项立法保护工作。通过清洁生产审核企业361家。
以深入宣传增强市民生态意识。发挥新闻媒体的宣传导向和舆论监督作用,开设生态文明大讲堂,为创建工作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全面加快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普及工作,组织专家编制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读本,建成163家绿色学校、61家绿色社区、16个生态环保教育基地。
推荐阅读:
(来源:中国环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