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西藏,看如何生态扶贫?

2018年10月29日 09:31中国绿色时报

中国园林网10月29日消息:看生态扶贫,西藏是必选的窗口。

“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极”“亚洲水塔”……西藏是亚洲乃至北半球重要的气候调节器,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生态功能地位举足轻重。然而,与此同时这里也是生态脆弱区和自然保护地分布区。

西藏自治区是中国唯一省区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整体性深度贫困地区,有着贫困程度深、脱贫成本高等显著特点。

既要“绿起来”,也要“富起来”。近期,记者走进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曲水县采纳乡四季吉祥村和林芝市巴宜区米瑞乡通麦村深入采访,看“世界屋脊”如何实现生态脱贫奇迹。

生态保护脱贫

“我当上了生态护林员”

“2016年,我成为一名光荣的生态护林员。” 36岁的次仁玉珍,是拉萨市曲水县采纳乡四季吉祥村村民,现在每个月巡山3次成为她的固定工作之一。

“监测森林火灾,监测病虫害,防止乱砍滥伐,做好巡山记录。”在翻译的帮助下,次仁玉珍用藏语向记者介绍她作为生态护林员的工作职责。

“精准到位,精准到人,找对穷根,明确靶向,绝不落下一个贫困户、丢下一个贫困群众。”走进次仁玉珍的家,二楼通透的大客厅里,墙壁上挂着的两个金色大相框引人注目。相框里,红色打底的照片最上方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关于精准扶贫的精辟论述。

两张照片的中间位置分别是《四季吉祥村精准扶贫村规村约》《曲水县精准扶贫明白卡》,白纸黑字,清清楚楚。

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曲水县采纳乡党委副书记、四季吉祥村第一书记索朗央吉向记者介绍道,次仁玉珍是四季吉祥村的建档立卡户,也是四季吉祥村最早一批摘了贫困帽的脱贫户,每年3500元的生态护林员工资,是助推其脱贫致富的重要收入之一。

成为护林员,吃上“生态饭”,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像次仁玉珍这样的生态护林员,四季吉祥村有489个,曲水县有1395个,拉萨市有12155个,整个西藏自治区有70多万个。

“通过参与生态保护而受益,在保护中合理开发,使贫困群众充分利用家乡的绿水青山去打造金山银山,在生态保护过程中发家致富。”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计财司司长闫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生态护林员是对专业护林员的一种有效补充,正在成为西藏生态保护的生力军。”林芝市巴宜区米瑞乡公益林专业管护站站长佐杰,今年56岁,是一位有28年工龄的老管护员,主要负责管理专业管护员和各村乡村护林员的在岗和巡山情况。

他介绍道,米瑞乡全乡只有6位专业管护员,远远不能满足全乡生态保护的需求。2016年,米瑞乡增加了104个乡村护林员的编制,每位乡村护林员每月可有1800元的工资收入。

“林芝55年没有发生过森林火灾!”佐杰说,乡村护林员和生态护林员岗位的设置,极大地调动了农牧民参与森林资源保护的积极性。生态保护效果正在显现:乱砍滥伐的现象少了,爱林护林的行动多了;就业岗位增加了,农牧民的收入提高了;病虫害检测和风沙防控效果都显著增强。

近年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大力推进生态保护脱贫,深入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造林补贴、森林抚育补贴、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等重大工程和重大政策,既让广大贫困群众从生态保护中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收入,又为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生态基础。

生态建设脱贫

“植树造林多条脱贫致富路!”

“飞机还有半个小时就到达贡嘎机场了。”透过舷窗向下俯瞰,云层高悬与天空再次合为同一个图层,地面上的一切都越来越清晰。夏秋之际的拉萨河,水量丰沛,水域开阔,泥黄色的河水,浩浩汤汤,逶迤向南。

河里是什么?是树!这一幕令首次进藏的本报记者倍感震撼,拉萨河里每间隔一段距离,就散落着的疏密不一的树木,时而星星点点,时而紧凑密集,周围高山耸立,云雾萦绕,构筑成一道别样的风景线。这是西藏生态保护工程建设的典型样本。

在林芝市巴宜区米瑞乡通麦村村民委员会的小礼堂里,几份张贴在墙上的信息公示清单引起本报记者的注意:《通麦村2017年1月-6月生态经济效益补助发放表》、《2017年集体收入》、《2017年集体支出》和《通麦村集体资金》。

各项清单中,一项数据尤其引人注目:造林补贴1137711元。这笔钱既是2017年通麦村集体收入的最大项,也是村集体支出的最大项。

“植树造林让通麦村又多了条脱贫致富路!”通麦村党支部书记穷达向记者介绍道,2017年,通麦村共植树造林1247.3亩,种植柳树90391株。村民通过参与造林集体劳动,一年人均可得分红近2万元。

通麦村位于雅鲁藏布江畔,是西藏自治区“两江四河”流域造林绿化工程规划范围的一部分。

西藏“两江四河”流域造林绿化工程规划范围为自治区境内雅鲁藏布江、怒江、拉萨河、年楚河、雅砻河、狮泉河流域,规划区域面积33597.47万亩,占自治区国土总面积的 18.23%,是西藏高原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脉络和核心纽带,同时也是西藏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地区。

“虽然‘两江四河’流域造林绿化工程只占整个西藏自治区国土面积的18.23%,但生态地位和经济地位都十分重要,这里不仅集中了西藏自治区80%以上的人口,也承载了全区85%以上的经济总量。”闫振表示,生态保护的任务很艰巨,群众脱贫的意愿很强烈。

中国林业重点区域与深度贫困人口分布区高度叠加,这种情况不仅限于西藏。中国山区、林区、沙区占国土面积近80%,分布着全国60%的贫困人口、80%的深度贫困人口、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592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也是我国边疆地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

针对山区、林区、沙区以及重点生态功能区与深度贫困地区高度耦合的实际情况,近年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组织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深入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防护林建设、防沙治沙、石漠化治理等林业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以增绿促增收。

“林业扶贫进入门槛低,容易组织实施,收益持续稳定,在推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中具有天然优势和巨大潜力,对于深度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来说,脱贫的潜力在山,致富的希望在林。”

随着农牧民植树造林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近年来,西藏自治区的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生态保护工作成效显著。

据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资料显示:西藏自治区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11.98%,森林面积达到1471.56万公顷,森林蓄积量达到22.62亿立方米,较第七次连续清查数据相比(2011年与2006年相比),森林面积净增8.9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提高0.07个百分点,森林蓄积净增1656.14万立方米,实现了森林面积、蓄积的较快增长,为构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做出了突出贡献。

生态产业脱贫

“农民持续增收的‘铁杆庄稼’”

9月是青稞收获的季节,秋风吹送收获的气息,金黄色的麦垛是田野里最美的风景。

在林芝市巴宜区米瑞乡通麦村,“米瑞乡通麦村苹果基地”迎来了自己的丰收季。远看近似荒山的地方,近看却是一株株挂满青红色苹果的苹果树,放眼望去,果树遍野,长势喜人,一个不起眼的指示牌显示,这里是“米瑞乡通麦村苹果基地”。2014年3月,在市、区有关部门资金和技术的支持下,通麦村开垦荒地100余亩,种植苹果树15000多株,种植面积达282亩。2017年,整个基地产值达到38万余元。同时,以苹果基地为依托,通麦村积极申请旅游观光项目,吸引城市居民和游客到基地采摘,增加全村家庭旅馆和农家乐收入。现在,如何延长生产链、增加苹果基地的附加值成为穷达每天思考的问题。

“现在赚的钱基本都落到自己的腰包里了!”四季吉祥村村民巴桑,今年44岁,是两个孩子的单亲妈妈,也曾是建档立卡户。在搬迁至四季吉祥村之前,她居住在采纳乡协荣村,家中只有三亩地,周边就业环境差,不得已,只能到拉萨打工。她坦言,打工期间,自己做过各种杂活,每月收入3000元左右,交完房租、吃完饭,落到手里只有1000多元。

转机出现在前年。2016年12月,巴桑和原本散居在拉萨市曲水县五乡一镇的16个行政村的276户贫困户共计1298人一起,集体搬迁到四季吉祥村居住。

随之,万亩乡土苗木良种繁育基地、万亩中藏药种植基地、现代化奶牛养殖厂、有机肥加工厂、拉萨市净土健康产业园区……2016年,多个生态产业项目开始布局和落地在四季吉祥村周边及村内,总投资近30亿元,有效带动了当地及周边的农牧民就业、增收。巴桑在家门口的万亩林木良种繁育中心参加集体造林劳动,每月可以有3000多元的收入。勤劳能干的她再也不用出远门打工了。

据初步统计,仅西藏、新疆南疆四地州、四省藏区、云南怒江州、四川凉山州、甘肃临夏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就有4465万公顷林地、2074万公顷湿地、5897万公顷沙化土地、1亿多公顷荒漠化土地。全国有2.5万个乡镇林业工作站、11万多职工,覆盖全国92%乡镇,可以进山入村、到家到户,为广大贫困人口提供生产、科技、信息服务,支持他们发展林业产业。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林业重点工程项目、特色产业等多项林业脱贫措施,为深度贫困地区人民群众提供了就业创业的平台和机会,能有效增加贫困人口财产性收入和劳动性收入。”闫振表示,林业资源优势、物种优势、景观优势是深度贫困地区脱贫发展的潜力所在、优势所在、希望所在,是农民持续增收的“铁杆庄稼”。


推荐阅读:

济源:加快实施造林绿化 着力改善生态环境

湖北省开出林业生态建设“药方”

白银会宁:完成林业生态建设155万亩

绿色发展新路径 霸州生态廊道已确立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