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11月2日消息:“这个菜应该这样连根拔起吗?”“不对不对,拿把剪子从土上面一点剪掉就可以了。”
一对三十岁左右的都市小夫妻正戴着手套弯腰收获他们二十天前种下的油麦菜,只不过,地点不是广袤的农田,而是商场顶楼。
位于德凯七宝购物广场四楼的屋顶农庄,本月开始到12月31日结束的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闵行区的案例展:“上楼下乡——寻·回艺术展”,其中大片的核心区展示的就是已经运营两年、占地3000平方米的“天空菜园”。在这里,1000多个标准化的培植箱有序排列,各种当季时蔬应有尽有,既形成一幅绿意盎然的生态景观,也与附近800多户家庭、幼儿园、学校发生实质性的联动。策展方意在对城市屋顶的闲置空间进行艺术化改造,让体验者以参与全新田园生活的方式了解城市的起源。
“像电脑上收菜一样好玩”
天空菜园的三位合伙人之一王主丰告诉记者,中国的屋顶大多被闲置,即使有种植绿化,也需要考虑到植物特性与建筑顶楼的环境,有诸多限制。虽然蔬菜相对低矮,抗风性好,但仍然需要解决屋顶荷载、灌溉排水、育苗等问题。
从菜园入口处进入,就能看到一个个白色方盒子整齐排列,上面种有各式绿叶蔬菜,有的刚刚抽芽,有的已然结果。这些种植箱就是天空菜园能够实现的奥妙,采用0.5m 0.9m的统一设置,种植箱靠近底部的地方有一层隔板,隔板下两端各有一根水管连接,水位受压力控制,实现蓄水和排水自动化,这个种植箱的设计还得到国家专利。
排水问题解决后,屋顶荷载怎么办?如果是普通的种植泥,1000多个标准箱加上每箱最大蓄水量20升很容易对屋顶层造成破坏。设计团队从长白山运来一种由树叶尚未腐化形成的黑泥,它较一般泥土要轻一倍以上,符合屋顶承载要求。
记者和当天来摘菜的一对小夫妻闲聊,他们今天来收割油麦菜,“这就跟电脑上收菜一样,20天,这里自然会有人来通知你收。挺好玩的,又能吃。”女士这样说道。收完菜,夫妻俩即刻对照着“当季菜单”选择下一次要种的蔬菜。
这份“当季菜单”根据季节不同每月有十多种选择,多为叶菜类的苗种,现在已经有上百种蔬菜,仅黄瓜就有五六个品种。天气好时诸如生菜一年可以生产12季。
自给自足,都市人的田园梦
闵行区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的顾中华科长告诉记者,选取这个已经成熟的项目作为实践案例有三个原因,一是形式新颖。上海城市中心区域公共空间开发、城市雕塑已经比较成熟,而作为中心城周边区域的闵行对于城市空间塑造才刚起步,这个项目给人以眼前一亮的感觉,以“寻·回”为题也是取“寻”城市之源,“回”生活之本的意思。二是推广意义大。菜园设施具有蓄水、吸热的功能,对减轻市政管网压力、改善城市大气环境都有利处。三是节约资金。目前屋顶绿化大都需要政府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养护,利用率也很低。
天空菜园的另一位创始人也是首席运营官宗保全向记者介绍,现在天空菜园屋顶的体验是以会员制进行,每人每月80元就可以认领一个箱子种植自己喜欢的蔬菜。屋顶现在3000平方米的面积,除去一小块儿童活动体验区和一块员工种植区。
除此以外,屋顶的这片农场与周边不少学校达成合作,作为校外活动与科普教育的基地。孩子们可以在这里辨认植物、参与种植,菜园也可以将种植箱带进校园,实现互动。
现在全国共有五家商务中心楼顶设置有天空菜园。以闵行为例,两年来年均20万人次的流量,将会有巨大的用户群。三甲写字楼和社区屋顶也是团队计划中的目标,不过目前还没有找到合适的样本。
屋顶绿化
最重要的是社会效应
事实上,屋顶绿化不是一个新鲜概念。自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大批量建造平屋顶建筑开始,就已经陆续有此实践。从1980年代宾馆酒店结合休闲景观功能而开辟的花园式屋顶,到商场楼顶和办公空间多修建开放式的草坪屋顶,再到现在由于地面可用面积减少,屋顶绿化正成为一种潮流和指标。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的刘悦来博士解释说屋顶绿化和普通绿化最大的不同体现在生态、技术和成本三个方面。由于覆土深厚、保湿性能好,地面绿化有明显的优势,生态效果也好。而相对的,屋顶绿化对建筑物的荷载量和防水系统提出很高要求,他估算,仅楼顶层建造屋顶绿化就要高于普通屋顶30%的成本。而这些问题在闵行区天空菜园的实践案例中都有被照顾到,可说是其取得阶段性成功的重要因素。
上海在2013年由市建设委员会出台相关政策,利用专项基金扶持新建筑的屋顶绿化,对新建筑要求屋顶绿化面积要过30%,目的都是希望在高密度城市中平面空间稀缺的情况下增加绿量。不过谈及屋顶绿化在城市更新中的作用,刘悦来指出,屋顶绿化的生态效应是有限的,对建筑的节能减排有一定帮助,但最主要且一直被人所忽略的是其社会性。天空菜园的注册会员中大都是闵行周边的居民和学校师生,通过在屋顶空间种菜的行为加强了社区居民的联系,也为商家聚集了人气,这种互动性是以往的地面绿化和普通的屋顶草坪很难达到的。
推荐阅读:
(来源:东方早报(上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