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雾霾保护环境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缺一不可

2015年12月21日 08:58杭州日报徐迅雷

中国园林网12月21日消息:“雾以吸为贵”,这是北京人自嘲雾霾的话。在京城雾霾一下子橙色预警、一下子红色预警的日子里,有消息从杭州传来:中国科学家经过长期研究,在全球范围内首次阐明了超细颗粒物诱导气道炎症和黏液高分泌的一种新机制。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二院——浙江大学呼吸疾病研究所、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课题组研究人员,不久前通过高倍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只有头发丝1/500到1/100大小的超细颗粒物,能够经过内吞进入人体气道的上皮细胞,在细胞内沉积形成黑暗颗粒,由于这些超细颗粒含有大量无机碳、重金属等有毒物质,很难被细胞自噬降解,导致气道炎症和黏液的大量分泌,最终引发慢性呼吸道疾病。

简单地说,这就是中国医学科学家最先发现了雾霾致病机理。

面对越来越猖狂的雾霾,全方位的治理是必须的,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科学的,人文的,缺一不可。雾霾会致病吗?雾霾会导致肺癌吗?此前一片争议,需要给出科学验证、科学理论。雾霾能致病,那么就得找出其致病机理,从而“对理制药”,实现“对症下药”。事实上,由大气颗粒物导致的各种慢性呼吸道疾病,目前已影响到全球逾10亿人的生命健康。科学治疗雾霾导致的疾病,同样属于“科学治霾”中的一页。

我们所说的“科学治霾”,是为了让雾霾治理更精准、更到位、更有效。刚刚看到报道说,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的科学家,已研制出一种高性能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氮掺杂有序介孔石墨烯,可用作电动车的“超强电池”:充电只需7秒钟,即可续航35公里。当汽车尾气成为重要雾霾源头之时,大幅度提高电动汽车和电动自行车的使用率,就是一条重要的治霾路径。当“7秒充电能开35公里”变成现实的时候,无疑会让更多的人愿意使用以电力为动力的汽车或自行车。

伴随着科学而生的,是人文。人文是人的态度,具体到雾霾,当然就是对雾霾应该持有什么样的态度。自由放任,还是积极治理?保守治疗,还是创新应对?应付治霾,还是科学下药?以GDP为本,还是以人为本?人文决定了大方向。治理雾霾、保护环境,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两者缺一不可。

然而很遗憾,人文品格人文精神的缺失,在某些人那里已经严重到匪夷所思、无以复加的地步。由贾樟柯导演的电影短片《人在霾途》,年初在全球线上发布,影片通过两个家庭的视角,呼吁全社会一起来重视和改变污染现状。贾樟柯说,“拍摄过程中,有一个最吸引我又最让我震惊的情况是:即使在雾霾笼罩的日子里,人们依旧在自然地生活。”这样对雾霾“孰视无睹”也就罢了,更恐怖的是“保护雾霾”。12月1日这天,贾樟柯发了一条微博:“去年拍环保广告,胡同里突然冲出几个大妈大爷,高声嚷嚷:‘他们在拍咱们的雾霾,快把摄像机扣下来。’也很恐怖。”“咱们的雾霾”,不许拍,不许说,不许曝光,否则就“把摄像机扣下来”,还理直气壮、义正词严,这样的“联防联控”,何止是“恐怖”?

一个青年网络作家,日前发表长篇宏文,拐弯抹角地为雾霾辩护,拿一串似是而非的数据来说明中国的雾霾和癌症都不严重,雾霾和癌症没啥干系;严厉斥责“西方夸大中国的雾霾问题”,个中逻辑就是:爱雾霾等于爱国、批雾霾等于卖国。这简直比那些从胡同里冲出来大喊“快把摄像机扣下来”的大爷还大爷。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说的是天人合一、尊重自然,在有的人那里,却成了“尊重雾霾”、“人霾合一”。

推荐阅读:

政府在“解锁”雾霾行动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雾霾愈演愈烈 全国6亿人受影响难题如何让破?

环保专家:“台遭遇严重雾霾怨大陆”非常不靠谱

雾霾时代下苗木从业者的规划时代任务

(来源:杭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