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11月28日消息: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安排部署,自2013 年起,赤峰市针对全市生态建设中公路、城镇、厂矿园区、村庄等人口聚集区绿化相对薄弱的短板地区,实施重点区域绿化。推进区域绿化对于巩固扩大全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成果,整体改善全市生态和环境面貌,树立全市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新形象,全面实现京津冀辽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成效显著
自全市启动实施重点区域绿化工作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地区精心组织,有关部门通力协作,社会各方力量广泛参与,重点区域绿化工作取得显著成效。2013-2016 年,全市投入资金72.6 亿元,完成重点区域绿化105.66 万亩,其中:村庄绿化6962 个,投入资金31.13 亿,绿化面积56.49 万亩;公路绿化2741.1 公里,投入资金18.23 亿,绿化面积18.58 万亩;厂矿园区绿化342 个,投入资金4.63 亿,绿化面积5.83 万亩;城镇绿化238 个,投入资金18.61 亿,绿化面积24.76 万亩。特别是2016 年,仅上半年已完成重点区域绿化41.31 万亩,投入39.98 亿元,推进力度之强、覆盖范围之广、建设规模之大、投资额度之巨,史无前例。
二、主要措施
(一)高位推动,聚力攻坚。市、旗县区两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重点区域绿化工作,市及各旗县区政府成立以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重点区域绿化工作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重点区域绿化工作。市政府每年制定印发年度实施方案,指导年度工作,市委、市政府将重点区域绿化工作列入日常督查的重要内容,定期督查,及时通报情况。市政府与各旗县区政府和市直有关部门签订了重点区域绿化工作目标责任书,明确了工作任务、重点和责任。2013 至2015 年市委、市政府先后制定印发《赤峰市重点区域造林绿化工作实施方案》(赤党办发〔2013〕8 号)、《赤峰市关于深入推进重点区域绿化工作的意见》(赤政发〔2014〕2 号)和《赤峰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赤峰市重点区域绿化总体规划(2013-2020 年)〉的通知》(赤政字〔2015〕52 号)等政策性文件。进入2016 年,市委、市政府进一步加大力度,连续下发9 个文件,并先后两次派出联合督查组对村庄绿化工作和互通区绿化工作进行专项督查,进一步推进了重点区域绿化深入开展。
(二)科学规划,强化引领。高质量的规划是保证工程建设的前提和基础。为高起点、高标准规划设计,科学规划引导,市政府成立以常务副市长任组长、有关部门参加的重点区域绿化总体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重点区域绿化总体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委托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编制《赤峰市重点区域绿化总体规划(2013-2020 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基于市域和中心城区两个尺度,提出“一城一圈两廊五带多点”的总体布局(“一城”指中心城区重点区域绿化;“一圈”指以中心城区为中心,半径为50 公里的绿化圈;“两廊”指西拉沐沦河与老哈河两岸绿色长廊;“五带”指市域内主要道路景观防护林带,五带相互交织,呈“两横三纵”的分布格局;“多点”指城镇、村庄和厂矿园区绿化)和“一环两线三山五河”的景观空间格局(“一环”指环城高速公路绿化,构建环赤峰城区的特色森林景观走廊;“两线”指贯穿中心城区公路、铁路沿线进行绿化;“三山”指位于赤峰市城区周边的红山森林公园、南山生态公园和西山生态公园;“五河”指沿英金河、阴河、半支箭河、昭苏河、锡伯河建设滨河景观带)。
(三)突出产业,绿色富民。全市将重点区域绿化与经济林建设相结合、与苗圃建设相结合、与精准扶贫相结合、与生态旅游相结合,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做到生态和经济的共赢,实现生态和民生协同发展。一是将重点区域绿化与经济林建设相结合。全市多数地区通过在公路沿线建设丰产示范园、在镇村周边建设观光采摘园、在庭院内外见缝插针栽植经济林、建设袖珍果园等多种形式,发展果树经济林。如林西县在省际通道连接线两侧打造1.1 万亩的经济林发展带;宁城县在赤凌一级路沿线和306 国道沿线新建高标准经济林示范园4876 亩;元宝山区平庄镇前进村锦绣山发展经济林3000 亩(其中设施林果业基地1000 亩)。进入2016 年,结合村庄绿化,宁城县在村庄周边、庭院等地栽植各类果树苗木35 万株;阿旗在每个农区村庄基本上都建设1 处果园,栽植果树经济林45 万株;松山区在村民庭院内外栽植经济林57 万株,发展庭院经济,为促进群众增收脱贫奠定了基础。二是将重点区域绿化与苗圃建设相结合。各地在公路沿线、镇村周边空地、村民房前屋后的自留地,通过“以造代育”等形式,大力培育樟子松、云杉、杨树等大规格苗木,绿化的同时,提高了群众的收入。如元宝山区美丽河互通区建设大苗培育基地570 亩,投入660 万元,培育新疆杨、云杉、金叶榆等15 万株;在环城高速北环建设300 亩大苗培育基地,培育云杉、暴马丁香、五角枫等名贵树种苗木7 万多株。三是将重点区域绿化与精准脱贫相结合。部分旗县区认真进行调查摸底,在安排果树经济林、苗圃建设时, 优先向贫困村、贫困户倾斜,引导有潜力的贫困户发展果树经济林和苗圃,为脱贫致富提供动力。如2016 年宁城县确定了适宜发展果树经济林脱贫户546 个、1477 口人,发展经济林1939 亩,人均果树1.3 亩。四是将重点区域绿化与乡村生态旅游相结合。美丽乡村、良好的生态环境也催生了乡村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如:红山区、松山区和元宝山区将重点区域绿化作为发展近郊生态旅游的重要举措,大力推进生态旅游。红山区对连接文钟镇各村的国道G306、赤新线、文三线和赤凌一级路等通村连接线两侧进行整体绿化,打造特色乡村生态游环线;松山区精心打造兴北绿色长廊,规划建设了当铺地镇之关家营沿线生态旅游精品线路;元宝山区规划建设了小五家乡、美丽河镇至平庄镇古山、锦绣山生态旅游观光精品线路。
(四)创新机制,激发活力。为解决绿化资金从哪里来、绿化工作由谁来干、林木由谁管护等问题,各地区积极探索和创新造林绿化机制,并取得了良好效果。在投入机制上,形成以财政资金引导、重点工程补充、 社会资金积极参与、群众投工投劳相结合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各级财政加大重点区域绿化投入力度,并通过财政资金的引导,部分旗县区积极采取了PPP 模式、以地换绿、企业赞助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投入重点区域绿化,有效缓解了财政投入压力。如:红山区采取PPP 模式实施了306 国道二十里铺至南大营子段12.7 公里道路两侧绿化660亩(每侧绿化宽度20 米)绿化项目,融资总金额1.34 亿元;巴林左旗采取PPP 模式实施了省际通道东连接线、林东镇北外环、运煤专线、点将台樟子松基地等绿化项目,融资总金额2.24 亿元;翁旗引进亿利集团,对翁旗敖包山和境内赤大高速乌丹、桥头互通进行了绿化,融资总金额0.68 亿元(其中企业赞助0.1 亿元);阿旗采取以地换绿方式解决蒙古汗廷文化园绿化资金2.1 亿元。在组织机制上,形成工程招投标、林场专业队、绿化公司、林业合组织、群众参与等多主体造林绿化机制。如阿旗省际通道两侧绿化、敖汉旗赤通高速公路两侧绿化及村庄连接线绿化、环城高速两侧绿化均采取国有林场专业绿化队实施;左旗省际通道绿化、林西省际通道绿化、喀旗赤凌一级路十家乡段等绿化工程均采取招投标方式实施;左旗村庄绿化工程采取公司+ 农户模式实施,大浪沟旅游度假区绿化采取统一流转土地由合作社组织实施;翁旗村庄绿化工程采取苏木乡镇竞争性谈判或众筹的形式实施。同时,将重点区域绿化与全面义务植树相结合,广泛发动群众,全面参与绿色家园建设,掀起了全市造林绿化高潮。在管护机制上,旗县区初步探索建立了专业队管护、农户门前三包相结合的管护模式。
(五)造管并重,巩固成果。为确保重点区域绿化质量和效果,市林业局将2016年确定为“全市造林质量管理年”,印发了《关于切实加强营造了质量管理的通知》、《赤峰市村庄绿化指导意见》,印制了《赤峰市“十个全覆盖”村庄绿化技术手册》,用于指导全市村庄绿化工作。针对部分地区在绿化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提高重点区域绿化质量的通知(赤政办字〔2016〕59 号)》。全市按照“见缝插绿、下沉整地、乡土树种、合理密植”的原则,一是坚持高标准整地,加大造林整地力度,做到不平整土地不造林,能采取下沉整地的要坚决采取下沉整地;二是坚持使用大规格苗木,阔叶乔木胸径要达到4 厘米以上,针叶树高达到1.5 米以上,经济林苗木要使用3 年生以上大苗;要优先使用优良乡土树种,加大乡土树种的造林比重;三是大力推广了应用坐水覆膜、蘸根保湿等抗旱造林适用技术,要求重点区域所有栽植的苗木必须进行覆膜,切实提高造林成活率,确保绿化质量;四是市、旗县区、苏木乡镇三级专业技术人员深入造林现场,强化技术指导,严格苗木、栽植、浇水、管护等各个环节,提高造林质量。五是及时落实工程后期浇水、抚育、围封等管护措施,做到造一片、活一片、见效一片。
推荐阅读:
(来源: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