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1月3日消息:曾经“沙进人退”的陕西榆林,如今城市被绿色覆盖,山区林果当家。据介绍,目前榆林市已发展各类经济林400多万亩,其中红枣170万亩、核桃30万亩、“两杏”100万亩、长柄扁桃40万亩、山地苹果56万亩、海红果5万亩,年产值达60亿元。
红枣产业重在提质增效
红枣是榆林市沿黄地区的主导产业,是沿黄土石山区72万农民增收致富的“金蛋蛋”。
近几年,榆林市积极调整红枣产业发展思路,大幅缩减新栽红枣面积,加大红枣低产林改造力度,全面推进红枣产业提质增效。一是实施低产园改造,重点推广以强降树体为主的低改技术。二是积极发展有机红枣和无公害红枣,增强陕北红枣的品质、品牌优势。三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企业投入红枣采收、加工、销售。2015年,榆林市红枣产量达67.5万吨,创历史新高,但价格低、销售难。2016年,全市红枣产量达55万吨,实现产值近20亿元,红枣品质稳步提升,品牌效益逐渐显现。
因地制宜发展核桃产业
榆林市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原则,引导群众在白于山区南部、黄河沿岸土石山区、南部黄土丘陵沟壑区等立地条件较好的地块,科学适度地发展核桃产业。
为确保核桃产业健康发展,榆林市加强品种选育工作,筛选出适合榆林气候条件的优良品种。在经营模式上,实行技术集团承包,大力推广普及核桃幼林安全越冬技术、科学定干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
目前,榆林市核桃经济林面积达32万亩。子洲县淮宁湾核桃示范专业合作社2016年核桃产量达3万公斤,核桃价格稳定在每公斤20-30元。再过几年,榆林市核桃将全面进入盛果期,必将成为全市林业产业一个新的增长极、山区农民脱贫增收的又一颗“金蛋蛋”。
五项措施发展“两杏”产业
自20世纪90年代末实施退耕还林以来,榆林市“两杏”栽植面积逐年增加,目前全市“两杏”面积已有90多万亩,其中山杏超过75万亩、大扁杏超过15万亩。杏产业逐渐成为南部山区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型产业。
榆林市始终坚持5项措施发展杏产业。一是加强抚育管护,适时开展杏园整形修剪、早期防虫、冻害预防、浇水锄草及压青压肥等措施。二是成立科技攻关团队,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科研单位合作,重点研究突破病虫害防治、冻害防治和丰产栽培等技术难点。三是新建150亩大扁杏、肉用杏优良品种采穗圃,优先引进、驯化选育出适合当地自然条件的优良品种并推广栽植,积蓄产业发展后劲儿。四是对山杏、低产仁用杏嫁接改良,年均安排嫁接改良任务近4万亩,目前已实施完成24.3万亩,产量在原有基础上提高了25%以上。五是积极培育杏文化产业,依托榆阳区南部山区杏树林,开展“春赏花、夏摘果、秋观叶”为主题的杏树文化旅游系列活动,延长产业链。
延长长柄扁桃产业链
长柄扁桃是榆林市的乡土树种,按照突出重点、稳步推进、分区施策的原则,榆林市积极发展长柄扁桃产业,加强对长柄扁桃的保护与研究,在采种育苗、旱栽技术、产研结合、技术推广、产品转化等方面多措并举。
榆林市与科研院所进行战略协作,成立了长柄扁桃研发中心,完成从育苗到大面积栽植,实现了从单一的木本油料到生物柴油的转化,以及其他围绕长柄扁桃的副产品深入研究与开发,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和技术专利。目前已研发出长柄扁桃食用油、生物柴油、蛋白粉、苦杏仁苷、活性炭、护肤品等高附加值产品,有6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项成果通过省级科技成果鉴定。据介绍,榆林市将继续加强长柄扁桃丰产基地建设,加大产品转化力度,延长产业链,有效推动长柄扁桃产业化进程。
抓住机遇发展山地苹果
今年,榆林市委、市政府抓住国家实施“吕梁山片区百万亩山地有机苹果产业化项目”的机遇,出台了《关于加快优质山地苹果产业发展的意见》,并依托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全面加快优质山地苹果基地建设,加强标准化示范区和示范园建设,制定了苹果生产综合管理技术标准,促进集约化、标准化经营。
目前,全市山地苹果面积已达56万亩,年产量20万吨。预计到2020年,山地苹果面积将达到100万亩。
根据规划,榆林市在“十三五”期间将开展“林业建设五年大提升”行动,在全市初步架构起红枣、核桃、“两杏”、山地苹果等特色经济林果产业主框架,形成红、黄、绿各色相融的经济林果产业新形态,建立起集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经济林果产业新体系。
推荐阅读: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