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网记者胡金专栏

未来5-10年,中式园林将成主流

来源:中国园林网   作者:胡金   日期:2017-6-29 18:12:40

中国有“世界园林之母”的美誉,而现在提起东方园林我们更多会想到日本的枯山水,也许是失去了才懂得珍惜。前不久,富阳东梓关村的回迁房刷爆朋友圈,甚至不少人在春节期间前去游玩,大家都在感叹中国人还是适合中国的建筑。近日,浙江省景观设计和建设行业协会成立大会在杭州萧山隆重举行。笔者在现场见到杭州安素环境设计有限公司董事长郑友俊,借此机会就“中式园林的发展”这一话题做了以下交流。

杭州安素环境设计有限公司董事长郑友俊接受中国园林网采访

中国园林网:未来,中式园林是一个主要趋势吗?迎来热潮要多久?

郑友俊:这必然是一个趋势,包括我们自己做的景观设计这块。未来,园林建设主要是生态、人文这两大块的。所谓人文这一块,肯定是偏向中国传统的景观,或者说中式园林、东方园林,它要比西方园林更博大精深一些。我们有两种叫法,一是园林,一是景观。景观这种说法就是从西方传进来的,在整个行业内会比较盛行;而园林是中国的传统叫法,但它里面的讲究更多、学问更多,中国建筑和景观,都是需要去挖掘的。

也许可以这么说,人都有一种心理习性,失去的才懂得珍惜。很多技艺失传了,慢慢的出现断层了,没有传承,现在又开始重视起来了。所以,它必然是一个大趋势,包括美丽乡村的建设、古村落的恢复等。

中式园林的建设现在正在进行中,浙江省这边的发展应该会快点。至于说时间,这谁都不敢给,就我个人的理解,从现在的趋势来看,真正能落地兴起的话大概要5-10年的样子。

中国园林网:为什么这么说?贵公司参与的项目多吗?请简单列举一二。

郑友俊:因为整个浙江省的自然环境及经济人文方面较其他省会有优势,而且中式园林中尤以江南风格园林为典型,主要在苏浙一带,所以在整个观念的接受度上,浙江可能会更加快一些。而5-10年的时间展望,是根据自己对行业的敏感度,做出的一个没有理论根据的判断。

人们对传统文化认知的向往与肯定,具体表现在了对中国传统建筑的选择。中国现代景观的发展从向西方学习慢慢地往中西结合及现代中式风格探索的方向发展着。就像“日式园林”一样,想到日本我们就会想到日式园林,想到日式园林就会想到枯山水。这是日式园林的成功之处,但作为有千年历史的中式园林为何发展不起来?这是很多国人想要去做的事。现在杭州的一些高档别墅区,例如绿城江南里,就是中式风格的别墅,非常受欢迎,做个一个很好的范例。

从观念的深入,到具体政策的扶持再到项目的落地,需要一定的时间,已经有个别好的案例已经落地在浙江。因此,在推广这块有望规模化集群化,个人猜测在5-10年之间。

目前,经手的项目里小的有私人庭院,大的有旅游小镇的规划设计,但都在以“中式园林”风格为主偏向。

中国园林网:项目都有哪些创新或者突破呢?又遇到过哪些问题,让人无奈甚至崩溃?

郑友俊:创新方面主要是对中式风格的再塑,根据当今人们的生活习惯及审美需求,对传统中式园林在元素上做一些简化处理,并与现代风格再结合,力求做出有时代特征的中式风格园林,而非纯粹的传统中式园林。

让人无奈的主要是两方面:

一是业主,尤其是小景观项目的业主,在审美上有一定的认知和向往,但很少有较高的审美素养及对行业客观的了解,例如有些业主看过几处不错的中式景观,强烈要求将几种看似统一,但组合起来并不和谐的元素进行相加,他们会有自己所谓的“理论依据”,以至于设计师在引导上会困难重重。这是设计师需要做的事情,但也是不小的挑战。

第二个纠结点在于自身,或者是施工人员的技术方面。当下大学里教授的基本都是西方景观设计,所以对于绝大部分设计师而言,对中式景观的把控能力及研究程度都不够深入。

另外,一个好的作品,离不开有想法高技法的设计师、施工员。在做园林景观施工的师傅很少有做过专门的培训,很多都是临时工,更别说中式园林造园技法的掌握程度,普遍缺乏匠心。所以,即便有很好的设计作品,在施工方面往往也会大打折扣,尤其是对造园技法特别讲究的中式园林。而懂造园技法的人往往“价格不菲”,所以在整个成本上都相对比较高,目前只有一些特别高档的中式别墅项目才能做出精品。

中国园林网:富阳东梓关村回迁房这种参照名画的方式,是比较取巧的吗?

郑友俊:参照名画的方式并不是取巧也不是首例,而是中式园林一直以来有的手法,只是在现代少有人用。中国古代的园林,很多都是文人墨客设计的,一幅画就是一幅庭院设计图。例如苏州园林之母“拙政园”,就有明代著名四大才子之一的文征明参与设计。他将绘画中写意的理解融入到了拙政园的建设中,《拙政园三十一景图》就是文征明为建拙政园画的图,每一幅图还配以一句诗文,相比于现代设计师参照名画的方式造园,古时文人墨客更具诗意。

中国园林网:中式园林未来更多可能出现在农村?而在农村地区,设计师发挥的空间是不是也更大?

郑友俊:这个并不好说,由于城市土地昂贵,有充足资金者会选择去农村造他们的“世外桃源”,圆他们的“庭院梦”。但是就农村整体的接受度而言,农村百姓,甚至一些县镇及地区的人,在理念上对这种“新”风格的接受程度还没那么高。

中国园林网:现实中,有很多“设计好的房间,居民住过一段时间又恢复原来的脏乱差”的案例,设计师在设计时应该考虑居住的人,而不是甲方或设计师本人?

郑友俊:设计是一门妥协的艺术,好的设计作品不是单纯的有设计感或者艺术性强,受众体验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最好的作品,自然是力求设计师、开发商、居住者都达到最高的满意度,一般情况下由于设计周期限制,设计师对场地的了解仅限于基本的考察和调研,对受众群体的感受的确很难达到感同身受。

设计是可以引导生活的,当然这个效果是要因人而异的。举个不恰当的比喻,大家都知道买票要排队,但是目前中国绝大部分地区的百姓知道这一点却不愿意去做,非得用护栏死死围出一套细长的空间才能保证“排队买票”的秩序。这样的护栏在设计上是一种不合理的存在,但是没有它却也不行。

至少在当下的中国是这样,而且一些发达国家,一些稍作引导的指示设计就可以规避这类问题。所以这是一个设计方、受众者都要面临的一个长期问题。我们能做的就是力求达到一个最优的平衡点。

推荐阅读:

嵊州:老牌苗乡的创新之路

方胜浩:景观设计和建设行业亟需一个有影响力的行业协会

【李建伟专栏】“道路景观”设计的误区

陈春林:一个单纯苗农的疯狂

热门
版权所有:园林网 客服邮箱:Service@Yuanlin.com 客户服务热线:0571-81999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