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观看《朗读者》节目第二季,听植物画家曾孝濂先生一席话,感触颇多、颇深。前一篇稿件的标题,关于“植物的品格”是我自己填的,是我从他身上看到了真正喜爱植物的人的样子,他能看到绿绒蒿伫立寒风中的光芒四射,折服于花朵灵魂散发的魅力,他能看到花的美是一颗种子渴望绽放的姿态。
我知道他是真正热爱植物的人。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
画出植物的生命力——多简单一句话,多豪迈一句话,董卿问曾老答,“这一句话,可能要花我们一辈子的精力。”一句话的分量,不是靠你多巧言善辩、多会包装演化,它的分量来自“真实”,来自一切飞尘中的澄明。当一切尘埃落定,是否行浊言清更一目了然。只有真实的情思,才能触及人心底的认同。
用一句歌词用来形容曾老的经历,我认为“不吁然,不吟唱,只拾掇行囊”非常恰当。深耕植物画四十年不变,为编撰《中国植物志》这样意义重大的巨著用尽半生,默默耕耘,环境几多艰苦,也“没有中途调换”,一切工作完成之后,除了相关工作人员,几人知晓这拨人的付出?就算是十多年后的今天,在聚光灯之下,在掌声称颂里,他也才淡淡来了一句,“我这一生太单调了,但是单调里边蕴却含着丰富,我感到非常知足。”你能听到他字里行间、神态语调中的怡然自得与自足。
这个伪装不了。这是一次次野外考察、采集、分类、作画时,与花、与植物互动的积淀。就如同曾老所说,我们人啊,总是自作多情,花本意不为人开,但人却能从花那儿得到爱和美的启迪。我还看到过很多类似的感叹,比如:花如何美,根本照射的是你自己心底的模样;花,只是静静地开放,或美或丑就由路人去评说了……语句形式不同,但道理是一样的。
问花到底是什么。问美到底是什么。问自己的前方到底是什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