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27日,中国(广宁)竹产业创新发展峰会在广东省肇庆市广宁县举办。峰会以国家主席习近平致国际竹藤组织成立二十五周年志庆暨第二届世界竹藤大会的贺信精神为指引,全面总结竹产业发展成果,共商竹产业发展大计,推动竹产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安徽省蚌埠市坚持自然恢复为主、与人工修复相结合的方式,先后投入近5亿元,开展自然保护地退网还湖、退耕还湿、生态补水、鸟类栖息地修复等工程,修复湿地面积1000余公顷,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大幅增长。
日前,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2023年第1号国家标准公告,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提出、全国湿地保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的《小微湿地保护与管理规范》(GB/T 42481-2023)推荐性国家标准获批准。
春日,竹木茂盛,绿草如茵。位于浙江湖州的扬子鳄保护区内河塘星罗棋布,一条条扬子鳄开始尝试从草丛中探出脑袋,似乎在宣告冬眠的结束。
第三届中国(西安)国际林业博览会将于7月14日—16日在西安举办,本届林博会的主题为“发展林草经济 助力乡村振兴”。
广西国有高峰林场在南宁举办建场70周年庆祝活动。截至2022年底,高峰林场经营面积150万亩,森林蓄积量70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87%,全场总资产达128亿元,总收入19.5亿元
安徽省委依法治省办公室近日公布第二批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地区(部门)和项目名单,安徽省林业局申报的“立法保障,深化‘林长制’促进‘林长治’”项目入选。
陕西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通过新修订的《陕西省湿地保护条例》。《条例》将于2023年6月1日起施行。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近日复函福建省林业局,同意建立菌草科学与技术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
近年来,甘肃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持续推进湿地生态保护和修复,全市湿地面积25.9万公顷,湿地保护率达到61%,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和生物多样性明显改善,湿地生态呈现稳中有升的良好态势。
征途在星辰大海,潮涌于壮阔山河。山东滨州,地处黄河三角洲腹地、渤海湾南岸,因居于“渤海之滨,黄河之洲”而得名,是黄河文化和齐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近年来,河南省三门峡市卢氏县将食用菌产业作为富民强县主导产业,深入落实“链长+链主”双链式“链长制”,初步形成了集研发、生产、加工、国际国内贸易于一体的全链条产业集群。
近年来,湖南省衡南县油茶产业聚焦新造扩面、低效林改造、仓储加工等重点环节,在工作中落实机制、抓住重点、把握关键,增强油茶发展新动能,推进全县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近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大新县在榄圩乡正隆村那隆屯开展保护自然资源法制学习宣传活动。
福建省将乐县深入推进林长制,各级林长有力部署推动,各协作单位协同发力,森林资源保护成效明显。2022年,将乐县获三明市林长制考核第一名,县林业局被福建省委、省政府评为全省造林绿化工作先进集体。
近日,山东省威海市发布2023年第1号林长令《关于切实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工作的意见》,要求各级林长督促指导责任区域,落实森林资源保护发展任务。
湖州是浙江省乃至长三角的重要生态屏障,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诞生地。早在2017年,湖州市委、市政府在全省率先提出林长制,印发《湖州市林长制工作实施方案》。
浙江省林业局日前发布碳汇造林十大主推树种,分别是木荷、樟树、杉木、枫香、浙江樟、青冈、栎树、楠木、栲树、柏木。
3月10日,国家林草种质资源鉴定评价中心在中国林科院揭牌。鉴定评价中心将为国家林草种质资源的鉴定评价、发掘利用,提供全面、系统、完整的技术支撑,推动我国林草种业的高质量发展。
福建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鲜为人知的是,这里自然条件优越,森林资源丰富,“泉南古州宅,草木有遗芳”。